第二六七章 又反(第2/2頁)

李孟把手中的這些紙片放在身邊,開口悠然說道:

“張獻忠、羅汝才又反了,熊文燦這次也少不得獲罪掉腦袋,倒不知道這次楊閣部如何去和皇上解釋?”

李孟的言語中頗多的諷刺之意,下面的幾名軍將也都是幸災樂禍的在那裏笑起來,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議和,派人去內地招撫李自成和張獻忠,派人去關外邊境和滿清女真接觸的事情,雖然沒有傳播,但卻也盡人皆知。

而且就是這段時間,北直隸一帶文武官員開始被楊嗣昌定罪,不少人都被抓起來處斬,山東的官員軍將們觸景生情,也都是覺得自己脖子發涼,心想若不是膠州營李孟在齊河縣那邊打了一仗,今日掉腦袋的人恐怕也有自己。

可當日韃子入寇,定下決策的偏偏就是這位內閣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很多被處斬的人的所獲的罪名,往往就是因為執行楊嗣昌的命令和計劃,才招致慘敗,被定下死罪。至於楊嗣昌扣押糧餉,高起潛擁兵不救,讓盧象升孤軍戰死沙場的罪孽,也足夠被殺頭的罪過了,可卻被他巧言掩飾,反倒成了有功之臣。

凡是相關的官員都是對其憤恨之極,只不過因為楊嗣昌深得崇禎皇帝的寵信,對他無可奈何而已。

各種各樣關於楊嗣昌的傳言和譏刺笑話漫天飛舞,就連膠州營的軍將們也因為楊嗣昌的隨意調遣,差點讓膠州營遭受大敗頗為的憤恨。眼下,張獻忠和羅汝才在被招撫之後重新造反,眾人不覺得驚慌,凡覺得幸災樂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去招撫張獻忠、羅汝才的五省總理熊文燦是楊嗣昌門下,執行的也就是招撫的政策,結果張獻忠和羅汝才當時被官軍圍追堵截,已經是支持不下去的局勢,借著招安的由頭,占據一兩處城池休養生息,終於是恢復過來。

在谷城和房縣兩處的知縣,眼見著張獻忠和羅汝才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造反做準備,幾次上報,可他們一個低品的地方官員,所說的消息甚至連五省總理熊文燦那邊都到不了,更不要說朝廷中樞了。

何況楊嗣昌連總督、巡撫的呈報,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思的都會壓住不報,這縣令的更是直接的駁斥回去。

到了此時,終於是一個不可收拾的局面了,可天下人都是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思,可見楊嗣昌身為國家重臣,到底都做了些什麽。但就是這樣的國家重臣,崇禎皇帝仍然是毫無條件的全心信任,足見荒唐。

對這樣的朝廷,對這樣的大臣,李孟卻是越來越失望,在現代的時候,影視媒體之中提到崇禎皇帝的次數頗為不少,評價都是雖然勤勉清廉,但大局勢卻是無法扳回的,人還是不能勝天,可看這個局面,壓根就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這次滿清大軍入寇,北直隸、山東兩地固然是死傷慘重,給大明帝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滿清出境之後,朝廷居然還要再殺一次,把罪不至死,甚至是無罪的地方上的文武大員殺了一遍。

這麽下去,誰還會忠心任事,若是下次清軍入寇,還會有人死戰不休嗎?

那些和官兵廝殺多年的張獻忠羅汝才部,一旦說是招安,立刻命令官兵和他們脫離接觸,答應他們的大部分要求,百般討好,養虎為患,等到恢復過來,然後又是騎兵造反,被命令脫離接觸的官兵甚至都來不及趕到。

這樣的腐壞局面,哪能說是天災,明明就是人禍。

朝廷的局面既然是改變不了,大局是日復一日的糜爛下去,李孟愈發的堅定了一個信念,自己要變強,只有自己變強了,膠州營變強了,才能去改變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