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2/6頁)

清軍一走,頗有不少想要渾水摸魚的角色,想在這空城之中賺些便宜,也有些地痞無賴,潰散的官軍,想在城內僅剩的那些老弱身上撈取油水,作威作福,不過膠州營的兵馬來到之後,依舊是老辦法。

差不多一面城墻上的垛口都被掛滿了人頭,城外有幾堆大火一直沒有熄滅,所有犯案的人,連保全屍首都不可能。

濟南知府死難,新任的知府還沒有到任,過來維持局面的官員知情知趣的在巡撫大人的暗示下,在總兵大人的指示下,把濟南府到德州之間近百萬畝的無主土地辦理了轉讓的手續,新任山東總兵李孟絕不做那等占便宜的沒品之事,堅決要付錢,並且大義凜然的說道,這銀子應該用來撫恤那些跟韃虜死戰犧牲的軍將們的家屬。

膠州營在濟南府新建的屯田田莊花費銀兩三千五百兩,折合每畝土地不到一文錢,而且這三千五百兩也用作撫恤膠州營戰死士兵的花費。

崇禎即位以來,年年都有大災,這崇禎十二年也不例外,三月上旬的時候,屯田田莊之外的農戶和田莊就開始因為大旱大幅度的絕收,連年的災難已經開始影響到了中等地主,這些地主的貯存在災年之中逐漸的消耗殆盡,然後破產,土地被更大的地主買走,變成流民,被李孟的屯田田莊收容。

也有些有遠見的,和私鹽生意有些聯系的,這些人多年以來倒是養成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凡是膠州營做的,一定沒有錯誤,跟著幹或者聽從只會感,一定是有利可圖。

膠州營在各處屯田以來,這些地主們主動的要求和屯田田莊合作,自己只把握住土地的所有權,自己用於耕田的人力和畜力都是交付給屯田田莊調配,田地裏出產的分成,甚至可以少要幾成。

在這樣的災年,少要幾成卻仍然保有出產,這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事了,屯田田莊占地極大,人員眾多,有巨大的勞力可供使用,水利灌溉的開發都比那些獨門獨戶的地主們要強出太多。

這些地主實實在在的在膠州營的屯田之政中得到了好處,但是,他們和膠州營系統的依附關系卻越發的嚴密起來,這些地主在膠州營的體系之中被稱為“屯田合作戶”,運作這些人的土地,膠州營賺取的很少,在某些地區甚至是完全不賺。

這件事情,膠州同知周揚卻有自己的看法,在和孫和鬥商討過後,給了李孟他們的意見,李孟看過之後,也是欣然的接納。

整個大明文武士人,大小官員都是出身於地主這個階層,所謂的出身貧寒之人是極少數,只有有地的階層,才有相對不錯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下,才有心思和主動性去學習各種知識。

換句話說,所謂統治階級的基礎和後備隊都是在這個階層之中產生,但現今的局面,武將都是世代軍戶或者勛貴子弟把持,而文官大部分要出自東林士人,做官出仕的路子已經是非常的狹窄。就好比周揚考中舉人之後並沒有想著進一步的科考,反倒是在膠州閑居,那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可能會有什麽上進的機會,而膠州營在初創到現在,一直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局面,雙方正好是存在這互補的關系。

所謂的“屯田合作戶”這些地主們膠州營的依附關系越強,他們的子弟就越有為這個集團效力的可能。

實際上也確實是這麽做了,李孟還是一都司的時候,要求周圍的豪強大族子弟,按照一定的比例出人,自備衣甲錢糧來膠州營中服役,當時真是怨聲載道,地方上還有些小小的沖突。

而今各家各戶不是怕被抽到,而是唯恐抽不到,現下膠州營對這些豪強大族子弟的考核愈發的嚴格,但是李孟分守四府參將,到現在山東總兵這位置,手中大把都司和守備、千總、把總的官職可以給出去,再往上走就算是遊擊和參將也不是不可能。

有許多的官職,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屯田田莊那規模巨大的護莊隊到底是做什麽的,膠州營在山東僅僅是布下了幾個點,大的州縣城市還有許多地方沒有人去鎮守,這也就是說,了,李孟手中還有大批的實缺武官官職。

只要是能進入這個體系,就有可能成為領兵一方的將官,李孟手中萬余人,十個營,每營一名千總,在這個十千總上面還有幾名方面的軍將,這些二十幾名高級軍官出身都拿不上台面。

最好的也不過是靈山和鰲山衛所千戶的子侄,地方上那些習武有意從軍的豪強軍戶子弟看到這一點之後,難保沒有這些人都能做到這般的地步,為何我不能的想法,何況又有那麽多的缺口,又有某豪強子弟當年從人質、輔兵、戰兵、軍將一路做上來的例子在這裏,各個心思都是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