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雲之南五代南詔大理國的滄桑變遷(第4/5頁)

唐昭宗李曄乾寧四年(公元 897年),隆舜暴卒,死因不明,國人疑是清平官鄭買嗣買通殺手下的毒手。隆舜子舜化繼位,不過大權已經被鄭買嗣牢牢把持,鄭買嗣就是鄭回的七世孫。舜化和唐昭宗一樣,都是搖旗蓋圖章的。舜化曾經遣使向唐朝通好,唐昭宗也打算和南詔通使,但割據兩川的王建不想讓朝廷和南詔建立關系,上書:“南詔小夷之國,豈能有辱詔書,有老臣在西南,南詔必不敢復入。”是時中原大亂,軍閥連年混戰,唐昭宗自顧尚且不能,由王建折騰去吧。

舜化在位五年,事事由鄭買嗣過問,無權無勢。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 902年)十二月,鄭買嗣殺舜化,復殺舜化年僅一歲的兒子,滅南詔。改國名為大和國,依然沿襲南詔制度,疆域和南詔也差不多,定都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

鄭買嗣建立的雲南長和政權存在時間比較短,首尾不過二十六年,是南詔國和大理國之間的一個緩沖過渡政權。鄭氏長和政權是漢族政權,而之後的大理政權是白族政權,這都無異意。至於南詔的民族屬性,歷來紛爭不一,一般認為烏蠻是彝族的先民,所以多數觀點傾向於南詔是

彝族政權。

鄭買嗣做為開國皇帝,還算勤政愛民,這也是慣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至少不能在自己手中丟掉,象王莽那樣自生自滅其國的例子並不常見。鄭買嗣還是忠實的佛教徒,在位期間,大修佛寺,為子孫祁福。鄭買嗣死於梁開平三年(公元 909年),在位只有七年。

兒子鄭旻繼位,鄭旻也不是個老實的人,總覺得自己本是中原人,卻跑到 “不毛之地”做皇帝,心有不甘。此時已經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鄭旻北方鄰居正是王建,王建快七十歲的人了,鄭旻覺得可以從王建那裏撈點油水。

梁乾化四年(公元 914年)底,鄭旻大起部眾,北向攻黎州(今四川漢源北)。王建雖然老邁,卻不糊塗,當年他打天下的時候,還沒鄭旻這號人物呢,從哪冒出來的?誰在乎你?王建派中書令王宗播、夔王王宗範、嘉王王宗壽為三招討,去教鄭旻如何做人。王建為人再怎麽無賴,軍事能力還是有的,他手下的弟兄們自然都不是弱兵。

蜀軍在潘倉嶂(今邛崍山南附近)大敗長和軍,殺其主將趙嵯政等人。蜀軍一鼓而作,連破長和軍四陣,追到了大渡河邊,一路追殺了數萬長和軍,剩下的想逃過河去,被蜀軍又是一陣歡送,溺死數萬。鄭旻這回總算領教了王建的厲害,是後不敢再犯邊。

長和國除了和十國之一的前蜀接壤,東邊還和大皇帝劉巖的南漢是鄰居。鄭旻沒吃到王建的肉,又盤算起吃劉巖的肉。後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鄭旻遣鄭昭淳出使廣州,以朱鬃白馬為禮,請與南漢和親。鄭昭淳來歷有些不明,在劉巖面前報了一大堆名號,自稱是什麽“皇親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賜金錦袍虎綾紋攀金裝刀、封歸仁慶侯、食邑一千戶、持節。”鄭昭淳懂漢學,善詩賦,劉巖和他手下那幫名士竟沒一個能比過鄭昭淳的。劉巖招呼鄭昭淳胡吃海喝了一通,然後將襄皇帝劉隱女增城公主嫁於鄭旻。反正增城公主不是親生的,嫁也就嫁了,還能保持西部的和平,何樂不為?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 926年),鄭旻病死,子鄭隆亶繼立。鄭隆亶是長和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僅僅兩年後,也就是公元 928年,劍川節度使楊幹貞發動兵變,殺死了鄭隆亶,長和政權滅亡。

楊幹貞先是擁立了清平官趙善政為膘信,建大天興國,趙善政不過是個傀儡,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 929年),楊幹貞將趙善政踢到一邊,自立為帝,國號大義寧。從南詔膘信隆舜莫名暴死,到楊幹貞建國的近四十年時間內,雲南政局動蕩不安。楊幹貞當國這幾年中,形勢日益惡化。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見楊幹貞這號柴人都能做皇帝,心下不禁大熱,決定推翻大義寧政權。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 937年)春,段思平聯合白蠻、黑爨(音 cuan)等部,公開和大義寧決裂,不久消滅大義寧政權,建立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

段思平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雲南大理國的開國始祖,段思平是南詔清平官段忠國的六世孫,家世顯赫。段氏和楊氏、趙氏都是白蠻大族,不過段氏出自甘肅武威,武威段氏家族歷史上也有名人,南北朝北齊名將段韶就出自武威段氏。估計段思平一系本是漢人,後來來到雲南,久被“蠻”化了。

段思平是大理國有名的明君,建國後,段思平封賞曾經幫助過他的白蠻各部,有力的穩定了境內局勢。段思平廢除不合理的賦稅,減輕百姓負擔,大大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改革制度,完善了統治基礎。大理國存在近三百年的時間,和段思平的改革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