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雲之南五代南詔大理國的滄桑變遷(第2/5頁)

異牟尋知道唐朝不是那麽好對付的,只好再次投靠吐蕃,被封日東王,遷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吐蕃“責賦重數,悉奪其險立營候”,異牟尋實在吃不消。鄭回便勸道:“天朝物盡四海,不以小利為意。不如改歸唐朝,少了一個敵人就是多了一個朋友,請王思之。”異牟尋覺得有理,便在唐貞元十年(公元 794年)和吐蕃絕裂,復向唐朝稱臣。唐德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北方的事情就夠他頭疼了,既然異牟尋知錯就改,還有何言?唐朝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貞元冊南詔印”,異牟尋從此安心做唐朝臣子。

南詔國在此時達到了極盛,在文物制度上南詔全盤學習唐朝,引進了先進的制度,對南詔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南詔制度雖然名稱上和唐朝不甚相同,但功能相似。南詔王自稱元,也是就朕的意思。以坦綽、布燮、久贊為清平官,相當於宰相。以幕爽(兵部)主兵權,琮爽(戶部)主戶籍,慈爽(禮部)主禮儀,罰爽(刑部)主刑罰,爽在南詔語中就是省的意思,相當於唐朝的中書、門下省。在戶口管理上,南詔也有自己的特色,每百家置一總佐,每千家置一治人官,每萬家置一都督。南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進行全面改革,國勢遂強。

尋閣勸在位只有兩年,在位期間,尋閣勸自稱南詔膘信,也就是南詔王,除此外,再無亮點。勸龍晟、勸利晟、勸豐祜三兄弟接連主政南詔,勸龍晟和勸利晟均在位七位,壽命不永,倒是勸豐祜做了三十六年的南詔膘信。勸豐祜“趫敢,善用其下,慕中國。”此時唐朝的劍南西川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苛扣軍輜,邊防建設幾同虛設,唐軍將士無衣無食,只好跑到南詔討要衣食,勸豐祜極盡東道之誼,並通過這些饑卒了解了西川虛實,這回勸豐祜終於有機會“慕”中國了。

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 829年)底,勸豐祜的恩公弄棟節度王嵯巔大發部眾,並以唐降卒為向異,北上襲西川。連破數州,一路發飆,竟然攻入了成都外城,這在南詔史上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大長了南詔的志氣。唐朝發兵來救成都,嵯巔雖然知道唐朝號令不出關東,但瘦死駱駝比馬大,真是和唐朝玩命,未必就是對手,見好就收吧。

嵯巔也會收買人心,在成都外城十多天,“慰撫蜀人,市肆立堵”,不過臨轍軍的時候,嵯巔下令大掠市中,俘虜士民百工數萬而歸。到了大渡河邊界,嵯巔大發善心,允許蜀人哭別故鄉,蜀人多不願做異鄉孤零鬼,怮哭不休,赴水死者數千。因俘虜的蜀人有許多織匠,他們織出來的錦質量不遜於號稱天下第一錦的蜀錦,南詔經常做買賣,國庫豐實。

南詔國從龍獨羅算起,共有十三個王,勸豐祜後面還有三個。分別是世隆、隆舜、舜化貞。而在十三個南詔膘信中,名頭最響的無疑是第十一代王世隆,也就是唐末屢侵劍南的南詔膘信酋龍。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 859年),勸豐祜病死,子酋龍嗣立。酋龍和十國時南漢高祖劉巖非常相似,能力一流,但生性奢大,喜歡出風頭。酋龍即位後,就給了唐朝一個下馬威。勸豐祜死時,唐朝沒有來吊唁,不久唐宣宗李忱死,唐使來告哀。酋龍立刻報復,用最低等的飯食招待唐使,三瓜倆棗也沒舍得給就打發回去了。

唐朝到了懿宗李漼時,國勢日發不可收拾,如將傾之大廈,獨木難支。酋龍也沒把唐朝放在眼中,同年底,酋龍稱帝,國號大禮國,建元建極。因為酋龍(世隆)犯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李漼是個孝子賢孫,當然生氣,絕其朝貢。酋龍也不客氣,發兵攻下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年後,唐安南都護李鄠又收復了播州,不過酋龍的心思並沒有放在播州,而是趁唐軍主力多集於播州之際,出三萬南詔兵聯合了安南當地土人乘虛攻下交趾(今越南河內),狠撈了一把。

唐懿宗知道酋龍不好對付,想收編他,遣使去南詔找酋龍談條件,只要改名避玄宗諱就冊封他。酋龍根本不稀罕這個,反正唐朝現在成了泥足巨人,沒什麽好怕的。酋龍繼續他的擴張政策,北攻巂州,南攻交州,四面放炮,全面開花。唐新任安南都護蔡襲有謀略,善用兵,深為酋龍所憚。不過唐中庶子蔡京心胸狹窄,暗忌蔡襲,在朝廷中使了陰招,讓蔡襲伸展不開。

酋龍利用這個機會,發兵東進,復陷交趾,蔡襲力戰不敵,左右皆沒,蔡襲墮海殉國,唐軍遭殺虜者十余萬。南詔軍威大盛,附近洞獠皆懼南詔兵威,紛紛來降。鹹通四年(公元 863年),唐廢安南都護府,在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置行交州,隨後又恢復了安南都護府建制,不過此時唐朝已經失去了對交趾的實際控制。唐朝有些不甘心,派出大唐名將高駢駐節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