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明半滅大明朝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第6/29頁)

高迎祥之死,對農民軍打擊很大,張妙手、“蠍子塊”等頭目紛紛乞降。這次,他們是真正投降。可笑的是,明廷為免蹈前車之覆轍,幾個農民軍頭目投降不久,均被交付各部官軍斬首。

李自成方面,在米脂、綏德一帶休整後,本來想渡河進入山西,見明軍有備,他只得率部西行,在寧夏、甘肅一帶活動。

崇禎九年初,李自成與十余支農民軍聯手,從秦州出發,想攻取漢中。但明朝總兵曹變蛟早已設伏,把農民軍擊得大敗。

見入漢中不成,李自成便轉頭進攻四川,攻破廣元後,連克數十州縣,所向披靡。見明朝政府軍雲集川地圍堵自己,李自成出四川往北,殺入甘肅境內。

在崇禎九年(1636年)明廷狼奔豕突追截堵殺農民軍時,東北的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

拜天大典上,朝鮮使臣羅德憲、李科二人反感這些“韃子”們的儀式,站立不拜。皇太極大怒,但他並未殺人,而是在打發二人回國時撂下一句話:“爾國王若知逆順,當送子弟於我國為人質。不然的話,我必興兵,直到把爾國打服為止。”

在動手擊朝鮮之前,夏五月,皇太極先派十四弟多爾袞等人率十萬大軍第三次深入明朝腹地,並明示此次進攻目的只在搶掠明朝京畿地區,搶人掠物為主,不計城池得失。

明廷以為清軍會從山西入京,豈料清軍選擇延慶,入居庸關後,殺入昌平,焚毀了明熹宗的德陵(這位酷愛做木工活的皇帝估計在陰間也找不到木頭做家具了)。

清軍數月之間遍掠畿內,五十六戰皆捷,俘掠人畜二十萬,於秋九月從冷口從容退軍,並派人在塞上砍去樹皮,以墨寫上“各官免送”,羞辱膽怯的明朝軍將。

同年秋,皇太極自統大軍跨過鴨綠江,對朝鮮展開大攻勢。九月十日,清軍揮師渡江,攻陷義州,一路勢如破竹,十四日已攻破平壤,國王逃出漢城,三十日,清軍占領漢陽。

身在南漢山城的朝鮮國王無奈,在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只得親自出城入清軍軍營投降,正式向皇太極稱臣,答應如下幾項條件:一、斷絕同明朝的關系;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進貢;四、把朝鮮國王世子送入清國為質子,常年呆在沈陽;五、懲處主張與清朝交戰的大臣。

還好,皇太極並未殺王滅國,訂立誓約後即於二月二日撤兵,朝鮮國王率群臣跪送。

由此,清朝再不用擔心朝鮮反復,還可從這裏征調人力、物力以對付明朝。

錯把懦羊當猛虎——崇禎帝誤用楊嗣昌按倒葫蘆又起瓢

崇禎帝深感朝中無幹事能臣。挑來選去,他選中了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聽這名字就不祥),武陵人(今湖南常德)。此人系萬歷三十八年進士,其父不是別人,正是崇禎初年力主撫議最後被革職下獄的楊鶴。

崇禎七年,楊嗣昌任宣大總督,由於自詡知兵,他向崇禎帝上奏不少條陳,有一些確實管用,比如官方開礦招工以瓦解私礦礦徒造反等等。由於其父楊鶴病死,楊嗣昌丁憂在家。丁父憂剛要滿期,其母又死。這時,崇禎帝見兵部尚書一職空缺(原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就詔起楊嗣昌“奪情”視事。

這位楊爺進士出身,工筆劄,有口辯,在崇禎帝面前朗朗開言,天文地理五行兵書無所不通,確實唬住了皇帝。每次入對,君臣二人都會密談良久,崇禎皇帝常常慨嘆:“恨用卿晚!”

面對當時“賊”滿天下的局面以及清廷虎視眈眈的威脅,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對於剿殺農民軍的策略,他提出“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網”,即“以陜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由此構築成“十面之網”,讓“流賊”插翅難逃。

憑公而論,楊嗣昌的戰略在理論上沒什麽漏洞,但壞就壞在紙上談兵。而且,明朝各地將領、官員的執行是否到位,也是檢驗這種策略的“法寶”。

要實現“十面之網”打大仗,必然要有錢,因為“十面之網”需要增兵十余萬。有兵,就要有餉,餉銀哪裏來?崇禎皇帝已經明確告訴他:“內帑空虛”,大內無錢。這樣,就只有把餉銀進行攤派和轉嫁。

如果是按以前盧象升的建議實行“因糧”(即田多的地主應該多交糧),不算是壞事。要命的是,楊嗣昌病急亂投醫,他改“因糧”為“均輸”,即平攤在一般百姓身上。如此一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使得無數本來就活不下去的“良民”,鐵下心加入“流賊”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