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明半滅大明朝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第6/31頁)

到崇禎六年冬,從各地調至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圍剿官軍人數,已達三萬多。一直號稱“英明”的崇禎帝,此時也走他前任的老路,派出不少沒老二的太監公公到各部隊當監軍。

明末農民軍之所以被蔑稱為“流賊”,就是因為這些人善於四處遊走,東打一下西殺一下,讓官軍四顧不暇。但華北地區多為大平原,叛亂者們無險可據,無山可藏。官軍勢大,進攻不懈。最後,大部分農民軍被壓迫於河南界內的黃河以北地區不能動彈。

見突圍無望,年底隆冬時分,“闖塌天”、“滿天飛”、張妙手以及李自成等人,佯稱要投降,向京營總兵王樸遞信。王樸和監軍太監楊進朝大喜,立刻制止各部官軍的圍剿,向朝廷上報了六十多名即將接受“招安”的“降賊”名單,自認為兵不血刃,已經立下奇功。

“投降”名單上人名很有意思,有的像是《水滸傳》裏梁山好漢的諢名,有的像是《智取威虎山》裏匪徒的綽號:賀雙全、新虎、九條龍、闖王(高迎祥)、領兵山、勇將、滿天飛、一條龍、一丈青、哄天星(當為混天星)、三只手、一字王、闖將(李自成)、蠍子塊、滿天星、七條龍、關鎖(當為關索)、八大王、皂鶯、張妙手、西營八大王(張獻忠)、老張飛、詐手、邢紅狼、闖塌天(劉國能)、馬鷂子、南營八大王、胡爪、哄世王(當作混世王)、一塊雲、亂世王、大將軍、過天星(惠登相)、二將、哄天王(當作混天王)、猛虎、獨虎、老回回(馬光玉)、高小溪、掃地王、整齊王、五條龍、五閻王、邢闖王、曹操(羅汝才)、稻黍杆、逼上路、四虎、黃龍、大天王、皮裏針、張飛、石塌天(當系射塌天李萬慶)、薛仁貴、金翅鵬、八金龍、鞋底光、瓦背兒、劉備、鉆天鷂、上天龍千奇百怪的人名,共計六十一名。

明軍放松警惕後,不少兵卒還與即將“投降”的農民軍做起買賣來,偷出軍營裏軍靴、棉衣、兵器等物賣與對方。

數名農民軍頭領暗中早有串聯,趁詐降機會大大地休整一番。然後,他們吃飽喝足,趁山西垣曲到河南濟源之間黃河封凍之機,縱馬狂奔,整部整部地突破黃河天險,沖出明軍包圍圈,忽喇喇出現在中原大地。

由於河南地方官員沒有鎮壓的經驗,中原平地又便於馳騁,農民軍猶如水銀瀉地一樣,四處竄擊,不僅席卷河南全境,而且在周遭的安徽、四川、湖廣等地均處處開花。由此,局部農民戰爭,一下子變成了明朝政府全面的禍患。

特別是河南連年大旱,當地人活不下去,見當“賊”能吃飽飯繼續存活,不少人紛紛入夥,農民軍軍勢益熾。

於是,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部進入盧氏山區,與當地偷掘礦藏的“礦賊”合夥,直下湖廣,連破襄陽、上津、房縣等地,如入無人之境。而“掃地王”、“滿天星”、“橫行狼”等人西入武關,連陷山陽、鎮安等地,然後北上雒南,殺向西安。待洪承疇率軍來截殺時,他們南下四川,攻城略地。橫行數月,農民軍主力最終大多回到了陜西。

為了統一事權,明廷任命陳奇瑜總督五省軍務(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他在河南陜州會師後,統軍南下,打得在均縣、竹山一帶活動的張獻忠、李自成等部紛紛退卻,轉往陜西。

大部農民軍在明軍的圍追堵截下,誤入漢中棧道險地車廂峽。由於兩個多月的陰雨天氣,農民軍弩解刀銹,衣甲多日不幹,缺糧少食,幾乎喪失基本戰鬥力。如果明軍趁勢進攻,這幾萬人只有等著挨宰的份兒。

情急之下,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齊集商議,各自拿出先前搶掠的金寶,運了幾十匹騾馬,送入陳奇瑜營中遍賄明軍上下軍官。在左右力保下,陳奇瑜答應用撫招降,準備接受農民軍的“投降”。

由於朝中兵部尚書張鳳翼也主撫,崇禎皇帝信之,下詔招安。結果,陳奇瑜派出明軍小頭目,一對一百,對“投降”農民軍登記整編,準備盡遣這些人回鄉安置。

眼見大夥都成“良民”了,明軍松懈,捧著農民軍方面“孝敬”的大酒罐痛飲,摟肩搭背互訴衷腸,都表示不打仗好。結果,一夜之間,農民軍在統一布置下忽然翻臉,盡殺安撫官(一百殺一個,太容易),奪馬奪兵器後四處出擊,立呈燎原之態。

可見,明政府對農民軍“偽降”、“詐降”一直沒有充分的警惕性,使得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絕處逢生,化險為夷。諸部農民軍脫險後,自漢中逸出,回奔陜西、甘肅攻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