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的統一(第4/7頁)

古希臘、古印度的四元素論自然跟後來的元素周期表沒法比,又粗糙又空泛,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義氣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但中國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陰陽相配合了起來,這麽一攪和,就連普羅大眾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學說了。

當然啦,即便把陰陽五行都配合了起來,想要搞清楚老天爺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兒,天老子和天子兒子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麽樣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頭工作或者多拍幾次腦門。可倘若不能解決這兩個重要問題,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構成都是虛的,官方不會贊助,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史書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學說的發明人連名字帶骨頭全都爛光了,就是明證。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支持、贊助,證明自己的學說對鞏固統治有用,於是乎,一位承先啟後的大陰陽家就此應運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鄒衍。

歷史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不知不覺就邁入了廝殺更為殘酷、謀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裏面,要說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齊國莫屬——除了作死的齊湣王統治時期。齊國近海,得漁鹽之利,所以富裕,它距離秦國最遠,所以太平,加上齊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齊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著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軍滅掉的,而且基本沒打什麽仗,秦軍一到,“帶路黨”直接就把城門給打開了。

那麽,不忙著打仗,不忙著拓土,大部分時間齊君都在忙什麽呢?原來他們在贊助學術研究。百家爭鳴從春秋時代的一盤散沙,演進到戰國時代的各家理論逐漸完善並且相互融合,齊國的貢獻不可小覷,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證,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十個裏面有九個得到過齊君的贊助。贊助方式是什麽呢?那就是開學堂、請講師、提供場地和經費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研究和辯論。

齊國所開的學堂,名叫稷下學宮。這個“稷”字,是指齊國都城臨淄的一處城門,“稷下”就是稷門附近的意思。這座高等學府肇建於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時期,田午不是正當繼位的,而是殺了自己的哥哥齊侯田剡,還有侄子田喜,篡位為君的。田午死了以後,謚號為桓,史稱齊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語“諱疾忌醫”就是由他的事跡產生的,他因為不聽名醫扁鵲的良言相勸,最終病到無藥可救,一命嗚呼。

大概是為了掩蓋自己篡位的惡名吧,這位桓公午創建了稷下學宮,滿世界搜羅各派思想家,想通過大搞學術贊助來給自己換得個好名聲。這座官方學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續到齊國滅亡,其間產生了大批名聞天下並且影響後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軻、荀況,法家的申不害,縱橫家魯仲連,還有就是陰陽家鄒衍。

鄒衍,聽名字就知道他是鄒國的公族後裔,鄒國雖然被楚所滅,但地近齊、魯,最終土地還是落到齊國手裏,所以他也可以算是齊國人。此人生卒年不詳,根據資料來看,大概略晚於孟子,跟魯仲連和名家的公孫龍是同時代人。據說鄒衍已經徹底想通了上天的奧妙,所謂“言盡天事”,所以當時人送他一個外號,叫“談天衍”——當然啦,是說他專門講解天的道理,不是說他喜歡閑聊,說什麽今天天氣很不錯之類的。

這位“談天衍”綜合了前輩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論,一種叫“大九州學說”,一種叫“五德終始說”。“大九州”什麽的與本書主題無關,暫且不論,這個“五德終始說”聽上去很厲害啊,究竟說的是些什麽呢?

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是很花哨的,作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並非靜止不動,它們隨時隨地都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就好像陰和陽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一樣。陰陽家們說五行有生克,所謂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會從中產生出另一行來;所謂克,就是指某一行會影響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克來生去地形成了種種復雜關系,於是宇宙萬物就都因為這些生克而產生出來,並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規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這其中某些關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須得澆水,草木才能生長;火生土,火把木頭燒光了,變成了灰燼,那不就是土嗎?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濫得靠土堤、土壘來堵啊;水克火更簡單,誰都知道用水能澆滅火頭。但某些關系就理得不那麽順了,土怎麽就生金了?礦物大多是埋在土裏沒錯,可怎麽能算是土生出來的呢?還有,木怎麽就克土了?理論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會流失嘛。但總而言之,理論就這麽出來了,五種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兩個完整的循環,不但在學術上貌似能夠自洽,而且還蘊含著一種圓融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