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的統一(第3/7頁)

這就是西方最基本的四合一古代元素論,其他還有什麽熱、冷、幹、濕四元素說,鹽、水銀、硫黃三元素說等,影響就沒那麽深遠了。古印度人跟古希臘人的主張一樣,很可能是從古希臘傳過去的,不過把四元素的名字改成了地、水、火、風——還有一說則再加上空,變成地、水、火、風、空五元素。

那麽,古代中國人,又是怎麽看待那個虛之又虛、玄之又玄的“天”以及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的呢?

比起古希臘人來,古代中國人的思維要形而上得多了,就像天比神更看不見、摸不著一樣。古代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宇宙本原,同樣虛得一塌糊塗,它叫作太極。

太極是什麽玩意兒?太就是大,就是最主要的,極就是頂點,是最根本的,不像地、水、火、風,就算看不見也能感受得到,太極你能看得到嗎?能感受得到嗎?

太極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周易》裏,作為《周易》本體的《易傳》裏就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據歷代閑人們的解說,所謂太極就是宇宙的虛無本體,或者是這個虛無本體還沒有轉化成萬物之前的混沌狀態。神神叨叨,看得人一頭霧水。那麽好吧,太極以後還有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雖然只具備象征意義,但好歹是個中國人就知道日是陽、月是陰,男是陽、女是陰。再不濟,跟太陽底下曝曬會兒你就明白什麽叫陽了,躲樹蔭底下乘會兒涼你就知道什麽叫陰了。

還有沒有更具體的呢?兩儀生四象,這看上去跟地、水、火、風有點兒接近了,可能比較好理解一點了吧?你錯了,四象更詭異。最初的四象不是後來附加上去的什麽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最初的四象是指少陰、少陽和老陰、老陽,還跟陰陽一樣虛。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坎、離、巽、震、艮、兌,或者通俗點兒來說,是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瞧上去怎麽著都不像是在說什麽生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是宇宙已經成型後的各種事物形態。

其實啊,《周易》系統根本是在玩數學遊戲。太極暫且不論,所謂兩儀就是0和1,二者形成《周易》系統最基本的“爻象”——0就是陰,是並列的兩根“橫棍兒”;1就是陽,是單獨一根“橫棍兒”。上下兩組爻象就合成了四象,也就是上下兩陰為老陰,是0;上陰下陽為少陽,是1;上陽下陰為少陰,是2;上下兩陽為老陽,是3。三組爻象組成了八卦,從0排列到7……六組爻象是六十四卦,從0排列到63。

1687年,耶穌會士柏應理撰寫了《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其中共計用十三頁對伏羲八卦圖作了介紹。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買來一本一翻——我的天,這不是我正在研究的二進制嘛!二進制的發明從此就歸功於萊布尼茨了,而最早制定《周易》系統的中國原始數學家則淹沒在了歷史的浩瀚海洋中。沒辦法,他那一套太形而上了,幾千年來沒幾個人能搞得懂。

《周易》的道路走不通了,那麽中國古代還有沒有別的相對比較形而下一點兒、比較好理解一點的宇宙論呢?是否有地、水、火、風那樣比較容易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元素理論呢?雖然出現得晚了一點,不過還真有,那就是五行學說。

花裏胡哨的五行學說

《周易》變成後來的儒家經典《易經》,歷代摻雜了很多古古怪怪的東西進去,而其本體,最早不會早過西周初年,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時代。五行學說比《周易》略微晚出現幾十到幾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奇妙的五行學說開始登上哲學舞台。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其實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頂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陰陽家”,就是基於《周易》的陰陽兩儀理論,研究宇宙和萬物本原、構成要素的一派閑人。已經無可考證,究竟是其中哪位陰陽家在經過長期的調研、冥想或者幹脆一拍腦門兒,最終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論非常接近的五行學說。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謂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終態太極的五種事物形態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論,水、火雙方共有,土當然就是地,然後西方有風咱沒有,咱有金、木,比他們多一樣。

地、水、火、風,可以理解為固體、液體、最常見的一種能量劇烈釋放方式以及氣體。有趣的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裏沒有氣體的容身之地,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空氣為何物,至於風,他們認識到那是一種事物變化的現象,但不認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為無生命,而木則是有生命,古代中國人認為它們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