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紅龍狂試雲雨情——長沙之戰:挫折與機遇(第4/6頁)

太平軍主力行軍路線與蕭朝貴相同。10月5日,前鋒軍到達長沙附近。10月11日,楊秀清、洪秀全大部隊抵至長沙南門,與蕭朝貴死後留下的軍隊會師。

洪、楊二人在郴州時,清將和春部隊確實在城外與太平軍相持,這也是他們留在郴州的一個借口。

長沙被圍,和春已經率主力自郴州趕往長沙救援,雖然依舊有近萬名清軍留守於郴州西南,但當時洪、楊二人大可自城東北從容向長沙進發。二人松懈,部署失當,待到聽蕭朝貴死訊後才集軍出發,喪失了攻陷長沙的絕佳機會。

所以,當太平軍主力在洪、楊二人統領下抵至長沙時,城內城外的清軍力量已經大有改觀:長沙發出緊急求援後,已經卸任的湖南巡撫駱秉章、前湖北巡撫羅繞典等人立刻派人與欽差大臣賽尚阿和正趕往湖南會剿太平軍的兩廣總督徐廣縉聯系,又告知駐嶽州的湖北提督以及各省援湘部隊全部前來長沙增援。心驚肉跳的賽尚阿當然不敢怠慢,嚴命各部齊集長沙。

在洪、楊二人抵至長沙時,清朝官軍已有三萬多人。同時,還有兩萬多官軍朝長沙方向移動。

新任湖南巡撫張亮基和新任湖南布政使潘鐸都很賣力。他們沖破太平軍封鎖入城後,加緊城防布置,並帶去了兩萬多斤火藥和兩萬多彈丸入城,提高了長沙守軍的防禦實力。在桂林稱病不出的向榮(時為廣西提督,但遭免職)此時也以大局為重,於10月2日十萬火急趕至長沙。賽尚阿如獲至寶,忙讓這位有與太平軍作戰經驗的向爺統領川、豫、陜等來援清軍。此時,長沙城內高官雲集,共有一幫辦事大臣、兩巡撫、兩提督,總兵以下數十位,如臨大敵(是真的“大敵”)。

清朝援軍,如江忠源部,非常有實戰經驗。他們到長沙後即搶據城東南的蔡公墳高地,占據了有利地形,廣設營盤,深掘壕塹,使得太平軍不能圍城圍攻,只能在南城一隅屯結。而且,被圍清軍在援軍抵達後,逐漸反守為攻,多次主動出擊,燒毀了南門外不少太平軍以為屏蔽的民房,給予對方以極大殺傷。

向榮本人入城後,登上城東南最高的天心閣瞭望,然後指揮手下點放50門大炮向城下太平軍轟擊,轟死成百成百的頭裹紅巾的太平軍。此炮其實一直就有,但長沙當地兵將未用過,沒人敢放,一是他們不知如何使用,二是也怕巨炮炸膛。向榮手下兵將有經驗,填藥後連連施放,震耳欲聾之際,太平軍的陣地血霧紛紛騰起……

洪、楊二人及主力軍的到來,確實在短時間使長沙戰局出現某些改觀。士氣大振之下,太平軍生力軍立刻攻城,首要目標直抵城外戰略據點蔡公墳。清將和春、江忠源等人率軍力戰,受到兵鋒正銳的太平軍沉重打擊,被殺數百人,江忠源本人被飛矛刺穿腳踝,落馬幾乎喪命。太平軍雖小勝,但蔡公墳高地仍牢牢掌握在清軍手中。

見南城不易攻入,楊秀清指揮七八千精兵繞路直撲東門。這些太平軍繞道妙高峰,直撲瀏陽門外校場,分三路進攻。和春、江忠源等人攔擊,向榮從城內又發援兵,施槍放箭,迎面痛殺太平軍。

見不能敵,太平軍就由校場東首敗去,清軍緊追。此時,太平軍其實是假敗,他們有一種“伏地陣”戰術,即:“但遇官軍追剿,至山窮水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齊偃,瞬息間萬人數千人皆帖伏於地,寂不聞聲。我軍(清軍)急追,忽見前面渺無一賊,無不詫異徘徊,疑神疑鬼。賊貼伏約半炊之頃,忽一旗立,千旗齊立。萬人數千人,風湧潮奔,呼聲雷吼,轉面急趨以撲我兵,一疑不釋,又增一疑,而益以一驚,其不轉勝為敗者鮮矣!”(《賊情匯纂》)但可巧的是,太平軍此次“伏地陣”用錯了地方,他們只知身後有追兵,不知前面還有迎面而來的清軍援軍。幾千太平軍剛剛趴下不動,正好讓自外而來的清軍當成不動的靶子。一陣槍炮猛轟,立時打死大片,近千人的太平軍登時成為鬼魂,余眾逃歸大營。

喪敗之余,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一合計,知道硬攻長沙不能成功,在挖地道堅持攻城的同時,派出石達開統兩千多人渡湘水西進,以分清軍兵勢。

此時,太平軍腹背受敵,師老城下,給養漸失,即使是想突破反包圍,也要扯開一個口子。湘水兩岸物產豐饒,北可至常德,南可達寶慶,自可有迂回的余地。清將也深知太平軍企圖,湖南巡撫張亮基與江忠源等人一直憂心忡忡,但時任統帥的賽尚阿本人在衡州,無人挑頭,張亮基與向榮等人關系不睦,不能統一調動各軍實現戰略意圖。

石達開天才幹將。10月17日,他率兵渡至湘水西岸,連築數壘,並收掠了陽湖晚稻為軍糧,太平軍軍心稍固。同時,石達開命人在戰略要地回龍潭築堡壘,在水面多置木排、炮船,搭起浮橋,把糧食源源不斷地送至長沙城下的太平軍大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