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烈日余暉(第5/8頁)

  二 “千古第一全人”

  對於禪讓之舉,乾隆非常看重。他把這一舉動,當作自己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當成了六十年統治的完美壓軸。

  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標志著他成了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人”。

  如前所述,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歷史,創造紀錄,把自己大大地寫在歷史上。

  因此,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歷史排行榜上的位置。他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和歷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確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後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在這些都比無可比之後,他開始和歷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目。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作《古稀說》。之所以對七十這個歲數如此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另一方面,因為乾隆是大清開國以來六位君主中第一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在他之前,努爾哈赤壽六十八,皇太極五十一,順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太祖和聖祖都接近了古稀的門檻,只有乾隆成功地跨過去了。在功業上,他早已經成為第一,如今在年齡上,他又成了第一。

  在《古稀說》中乾隆與史上的六位長壽帝王進行了比較。他確信自己已經超越了其中四位,另兩位元世祖和明太祖,勉強可以和自己比肩,因為他們畢竟是創業之主,而他只是繼承之君。沒能親手開創王朝,這是他無法彌補的遺憾。不過繼承之君也有繼承之君的好處,那就是福大運大,不用櫛風沐雨,九死一生,而是平安順遂登上帝位。中國人對人生境界的向往包括三個終極目標——多福,多壽,多子孫。第一條他已經無可挑剔居於歷史最前列了。而第二條他的排名也越來越靠前,而第三條他則有可能開創一個歷史紀錄。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初,皇帝下了一道不同尋常的詔書,封自己的長孫綿德為固山貝子。如前所述,綿德因為私下與官員交往,前些年被革為庶人,如今突然獲得榮封,是因為他立了什麽特殊功勛嗎?其實不是,綿德的晉封只是因為他的府內將要誕生一個嬰兒。雖然得了孫子孫女在早婚的皇室並非什麽大事,但綿德府中將要降生的這個嬰兒可非同尋常。如果出生的是一個男孩,那麽他將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個玄孫。也就是說,他的出生,標志著乾隆將要五代同堂。這在人均壽命不長的古代,是極大的喜事。

  閏三月初八,一騎快馬把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傳到了皇帝所巡幸的江寧。皇元孫誕生,五世同堂的願望實現了。群臣額手稱慶,皇帝大擺宴席,款待所有大臣。皇帝的高興可以想見,他立刻寫了一首詩:

  飛章報喜達行軒,歡動中朝及外藩。

  曾以古稀數六帝,何期今復抱元孫……

  原來在這一刻,皇帝首先想到的是他在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上又有了新的紀錄:他成了古往今來第一個五世同堂的皇帝。元世祖和明太祖在這一點上也沒法與他相比,在福氣之大上,他已經被確認為古今第一。

  乾隆五十年(1785年),皇帝又發現了另一個歷史第一:他成了上述六位超過七十歲的皇帝中紀年最長的皇帝之一。他因此作詩一首:“七旬登壽凡六帝,五十紀年惟一人。漢武卻非所景仰,宋宗高孝更非倫。”大意就是,七十多歲的皇帝有六個,但在位五十年的人就我一個,我很得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十壽辰和在位周甲,乾隆皇帝更是來了個年齡、兒孫和在位年代綜合比較,結果更是證明自己的歷史第一地位不可動搖。他在乾隆五十五年中所作的詩篇中說:

  八旬開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至元稱一代傑,遜乾隆看五世孫。

  這首詩的意思也簡單,年過古稀的皇帝有六個,只有三個活到八十歲了,這三個裏,宋高宗和梁武帝是廢物,不值得一提,元世祖忽必烈雖然武功赫赫,但卻沒有我乾隆那樣五世同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因為廓爾喀求和,乾隆親撰《十全武功記》,將即位以來的十次戰爭拼湊為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