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鴉片戰爭的種子(第6/32頁)

  多年沒見到外國人的寧波官員和商人對洪仁輝等人很熱情,采購進行得很順利。“洪仁輝船長和他的水手們抵達寧波,並受到熱烈歡迎。回國時,洪仁輝船長帶回了滿艙的中國貨物。”在寧波采購的茶葉比在廣州買到的要便宜很多,而且船上的英國貨在寧波也很受歡迎。在這個成功的開始後,英國商人來寧波越來越頻繁。

  然而兩年過後,風雲突變。“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當他(洪仁輝)再次到達寧波時,中國人先讓他等著,然後沒收了他半船的貨物,並不做任何解釋就收繳了船上的所有火炮。”(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原來,頻繁到達的英國船只讓地方官很不安。他們上報了皇帝。

  乾隆皇帝立刻警惕起來。

  乾隆皇帝治理天下的秘訣就是收緊韁繩,強化控制。在他眼裏,任何民間的自發性和主動性都是危險的。整個社會的每一個分子,都要歸攏到政權的羅網之內。大清王朝的千秋萬代,固若金湯,是他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雖然重新啟用寧波等港口,會給浙江經濟帶來推動,但是卻給帝國的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多開一個通商口岸,就讓百姓多了一個裏通外國的窗口。所以經過權衡,皇帝向地方官員下達諭旨:

  向來洋船進口,俱由廣東之澳門等處,其至浙江之寧波者甚少……於此復又多一市場,恐積久留居內者益眾。海濱要地,殊非防微杜漸之道……蓋本地牙行及通事人等,因夷商入口得從中取利,往往有私為招致者。此輩因緣覓利無有已時;即巡邏兵役人等,亦樂於夷船進口抽肥獲利。在此時固不過小人逐利之常,然不加禁止,誠恐別滋事端,尤當時加體察。(《清高宗實錄》)

  皇帝發出諭旨,規定對外貿易依舊只能在廣州進行。

  剛剛從直接貿易中嘗到甜頭的英國人卻不想再回頭,對於英國人來說,這個好不容易取得的突破對他們實在太重要了。

  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的前兩年,英國人發明了飛梭,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紡織業異軍突起,帶領整個工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機器的大量采用,促使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使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了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由來已久的依賴。而在這一年,乾隆進行了第三次南巡。

  工業革命使英國迅速強大起來,英國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來的大量產品賣到全世界。從1698年至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因為國民的普遍富裕,英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大量的中國茶葉。而英國人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急於把自己生產的紡織品、鋼鐵產品及其他工業制成品賣到中國。(《全球通史》)

  由於十三行的限制,多年來中英貿易處於嚴重不平衡狀態。茶葉越來越成為歐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但問題是,貿易的本質是交換。用什麽來換取中國的茶葉?這是一個讓英國人極為頭痛的問題。英國本土出產的商品,很少能通過十三行在中國打開銷路。從1786年到1829年,英國人八次把棉紡織品運到廣州,結果都銷路不佳。1821年那次英國商人帶來英花呢4509匹,剪絨與天鵝絨416匹,在廣州市場上拍賣脫手,結果賠本60%。(《林則徐“禁煙運動”新評》)

  英國可以為中國皇室提供一些奢侈品,但市場需要量畢竟很少。除了在蘇、浙一帶棉花歉收時賣一點印度棉花外,英國人竟然找不到能賣給中國的東西。因此,英國人只能用現銀來買中國茶葉。當時來廣東的英國商船,船上只有10%是貨物,另外90%以上都是現銀。所以在中英貿易中,英國是連年絕對的逆差。從18世紀中葉起,白銀一直占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貨值的90%。這樣巨大的貿易赤字他們實在承受不了。他們急切地想繞開十三行,親自深入中國市場,了解中國老百姓到底需要什麽。他們不相信,在全世界都受歡迎的“英國制造”,在中國會打不開銷路。

  因此,在寧波貿易的嘗試被阻止後,生性不那麽馴服的英國人實在忍不住了。他們選擇了派洪仁輝向中國皇帝控訴他們的“委屈”,並直接提出多口通商這個鋌而走險的要求。他們認為,中國皇帝是通情達理的,只不過多年來一直被廣州海關所欺騙,不了解中外貿易中的種種實情。如果他們找到渠道把真實情況反映到皇帝那裏,皇帝派人一調查,一切都會真相大白,因為廣州海關的貪腐幾乎是公開的秘密。英明的中國皇帝也許因此而徹底改革這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十分不合理的外貿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