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盛世之巔(第5/17頁)

  投降的三千戶西蒙古人獲得如此優厚的待遇,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不僅如此,為了表彰杜爾伯特三車淩“率萬余眾,傾心來歸”的功績,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乾隆皇帝還特別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三車淩。皇帝分別冊封車淩為親王,車淩烏巴什為郡王,車淩蒙克為貝勒,其余頭目也都分別封為貝子、公、台、吉等。他連續八次在避暑山莊萬樹園中舉行盛大的宴會。自山莊建立以來,還從來沒有如此熱鬧過。

  乾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對待三車淩,不僅僅是為了表彰他們“萬裏遠歸”,更主要的,是為了了解準噶爾汗國的虛實。他與三車淩數次長談,深入掌握了準噶爾汗國的情況。他發現,今天的準噶爾正處於歷史上最虛弱的時期。

  皇帝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迅速出兵,掃滅準噶爾汗國。他下詔說明自己想大舉興兵作戰的想法:

  (準部)數年以來,內亂相尋……此正可乘之機。若失去這個機會,再過幾年,等其局勢平定,必然還會與我為敵作戰。那時我軍再與之戰爭,耗費必然更為巨大……朕以為機不可失,準備於明年分兩路進兵。這是從前數十年未了之局,我今天再四思維,有不得不辦之勢。(《清高宗實錄》)

  此詔一下,大清舉國震驚。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福氣的皇帝,乾隆本來是一個“太平天子”。他在和平中接了班,在他統治的前20年裏,大清天下也風平浪靜,邊疆無警。除了那場本沒有必要的金川戰爭之外,大清不聞兵戈之聲。

  發動平準之戰,在所有人看來完全是自找苦吃。如果不發動這場戰爭,歷史絕不會因此而指責他。主動出擊成功,固然榮耀無比,一旦失敗,那麽他20年統治的成果會毀於一旦,自己也身敗名裂。

  因此,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帝決定出兵時,遇到的幾乎是一致的反對之聲。

  理由之一是所謂“兵者不祥之器”。20多年前的和通泊之敗在大清官員心中留下的陰影太深了,一提起準噶爾,他們就心驚膽戰。在他們看來,蒙古人不來進攻大清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大清怎麽可以主動挑起戰端呢?確實,農業文明並非尚武型的進取文明。一般情況下,漢族與周圍民族的戰爭,都是少數民族主動挑起的。幾千年來,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一直缺乏必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幾乎從來沒有政治家和學者認真研究過這些蠻夷的內部政治結構和軍事行動規律。歷史上漢人王朝對待邊疆少數民族,通常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羈縻”。也就是說,被動應付,委曲求全,用金錢和布匹收買。他們認為,這些蠻夷是“犬羊之性”,思維方式不同於人類,完全不可理喻。他們來如急雨,去如飄風,無法抵抗也不可預測。漢人對他們的莫名恐懼積累了幾千年,已經凝聚成了中原民族的集體潛意識。

  理由之二是清王朝和準噶爾汗國已經共享了20年的和平,雙方都從這種和平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雍正末期的兩次大戰打了個平手之後,雙方清楚地劃定了邊界,謹慎地控制著自己的力量,在邊界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摩擦。雙方的貿易也迅速興起,每次交易,牛羊上萬頭,給雙方都帶來了實惠。實現和平之後,清朝10多萬大軍撤回內地,20年間節省了數千萬兩軍費,陜西、寧夏、甘肅等地民眾也不用負擔沉重的糧食供應任務,生活大大改善。正是邊疆的穩定,為乾隆盛世的到來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幾乎所有的大臣都認為應該繼續這種和平狀態。他們甚至認為如果出兵就是“師出無名”,雙方和平條約既已簽訂,大清乘準噶爾內訌之機破壞條約大舉入侵,於理不合,不是天朝上國應該有的做法。

  理由之三是20多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全國上下已經習慣了和平,“人心狃於久安”。如今突然要大規模對外作戰,人們毫無精神準備。況且戰爭是天底下最花錢的事。特別是遠赴西域,必須往西部運送大量的軍糧和軍事物資,這些在幾個月之內根本不可能。而且一旦戰爭失敗,那麽這些草原狼很有可能乘勝追擊,一舉深入內地,給大清帝國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這個後果,誰也承受不起。

  雖然在乾隆二十年前後,乾隆皇帝已經在大清帝國建立起牢不可摧的權威,把大清官僚機器收拾得服服帖帖,可是他的決定一發出,還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這些奴才懷抱著為主子考慮的耿耿忠心,雪片一樣飛來反對的奏折。他們一致認為,皇帝登基以來,萬事都英明偉大,只有這次的決定,實在是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