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智鬥(第3/4頁)

因為兩地路途遙遠,一來一回太耗功夫,楊浩回信之時建議雙方派駐全權特使,在橫山前沿直接進行談判,重大事宜再請示東京。於是張洎稱病告假,悄然趕赴橫山,和丁承宗直接住進了那道山梁兩側的邊防哨所,開始了更加密集的談判過程。

想讓朝廷交還麟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塊硬骨頭丁承宗決定放到最後再啃,雙方議和的第一個議題,重點放在了楊浩去除帝號後的定位上,夏國這邊堅持稱王,並且旁征博引,從楊浩占據的領土,統治的子民,駕禦的軍隊性質上,進行了辯駁。

面對夏國態度強硬,決不肯再做讓步的這一條,張洎引經據典,居然找出了一個讓趙光義可以接受的辦法,告訴丁承宗說,河西乃諸胡雜居之地,丁承宗所言屬實,該地、該民、該軍與朝廷的關聯確實不大,因此朝廷可效漢唐故事,封楊浩為河西單於或河西可汗,以此為稽,今後以外臣身份貢奉上國,存中外體制。

去帝號而就單於、可汗,倒的確是保持了政權的獨立性,丁承宗覺得這個辦法已經得到了實際利益,於虛名上不需要計較太多,於是馬上把這個進展向楊浩做了匯報,誰料種放卻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陷阱,向楊浩指出,如此一來,楊浩就把自己也劃入了夷狄之族,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對河西數百萬漢民產生那麽大的號召力,而且從此將和中原涇渭分明,來日宋廷如果撕破臉皮再伐河西,簡直連借口都不用找了,其內部阻力將微乎其微。

楊浩聽到丁承宗回信的時候,也未想到朝廷竟有如此險惡用心,不由驚出一身冷汗,連忙密令丁承宗予以拒絕,同時再度拋出一個強大的誘惑:貢奉戰馬。李光睿任定難節度使的時候,貢奉的戰馬極其有限,當年他的父親赴汴京朝覲時,所攜的貢馬也不過才五百匹,這還讓朝廷大喜過望,加官進爵,欽賜玉帶。如果朝廷能與夏國達成合議,夏國願意進貢一千匹馬,而且是每年一千匹馬。

這個條件傳到時東京,果然讓趙光義眼熱不已,不過趙光義麾下文武也不簡單,曹彬和薛居正馬上向皇帝指出,由於朝廷缺馬,故而宋軍的建制一直以步卒為主,軍中必要的馬匹,通常通過民間和買就可以辦到。朝廷與遼國交惡時,就從河西購買,與河西交惡時,就從遼國購買,遼國和河西皆與朝廷處於敵對狀態時,還可以從大理以及川西隴右的吐蕃人那裏得到補充,這樣一來,一則保持了戰馬的必要供給,而且其來源不會受到旁人的挾制。

現在,除非宋軍想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隊伍,否則並不需要大量購買馬匹。然而大量組建騎兵,所需的不僅僅是戰馬,還有配套的諸多裝備和訓練問題,養一個騎兵至少可以養三個步兵,這樣巨大的投入之後,一旦真的建成了騎兵軍團,其戰馬的損失、老病,其補充之大,就不是以前所用的傳統手段可以解決的了,勢必完全依賴於夏國,這樣一來,宋國的軍隊就等於扼在了夏國的手中,一旦夏國停止輸入,耗資巨大建成的騎兵軍團就成了廢物,這是把自己的軍隊操之以他人之手麽?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進行這樣的戰略冒險,與其如此,還不如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步兵。況且,宋國沒有養馬之地,真的大量進口戰馬,組建了騎兵軍團,飼養也大成問題。沒有養馬之地而培養騎兵軍團,和一個完全是內陸的國家花大力氣培養海軍有什麽區別?

趙光義恍然大悟,立即回旨張洎,曉以利害,張洎這才驚覺險些中了楊浩的圈套,於是客客氣氣地回書一封予以拒絕,信中說:“中原錦繡,富有四海。對四夷諸藩,朝廷每歲必有物帛之厚賜。河西貧瘠,於戰馬之外別無所出,足下若臣服於朝廷,每歲進貢馬匹,財用或缺時,天子慷慨,豈有不予惠賜之禮?此禮尚往來之舉,豈可以之要挾朝廷?”

楊浩本以為戰馬供給這個條件一提出來,趙光義必然上鉤,沒想到戰馬這麽有誘惑力的東西,也為朝廷所拒,不禁大為意外,待聽張崇巍諸將言明其中緣故,楊浩這才明白過來,敢情自己以前想的太簡單了,一直以來只以為宋國缺少戰馬,卻忘記了宋國為什麽缺少戰馬,除非宋國自己擁有養馬之地,否則你真的無限制地供應戰馬,他也養不起。

如此一來,就只能動用傳國玉璽這件秘密武器了。趙光義可以拒絕戰馬的誘惑,但是楊浩不信他能拒絕得了傳國玉璽的強大魅力。趙光義貴為天子,高高在上,常人一生求之不得的一切,他都唾手可得。作為一個帝王,他唯一的追求就只有功名,而傳國玉璽的擁有者,這就是一個無比輝煌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