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誰是臥底?(第3/4頁)

李清的幕僚暫時只有一個,便是高適,雖然二人在曲江流飲上有些話不投機,但高適知道李清的身份後,便毫不猶豫答應做他的幕僚,在中唐時,李白、杜甫那個圈子裏,高適是混得最好的一個,他後來官越做越大,最後做到了劍南節度使。

到了沙州,高適不僅做他的幕僚,也兼管他的文書(相當於機要秘書),當然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交給太子派來的人處理,至於李清怎麽調配,他自有分寸。

進了州衙,七曹都有自己的官署,也有相應下屬,但和縣衙不同,這裏卻沒有衙役,畢竟催糧要款、捉拿逃犯之事都是縣裏的事。

由於新任錄事參軍王昌齡比李清早來十日,所以他一切都安排妥當,李清的官署便在州衙最裏面,為一個套間,外間左右各置一桌,由屏風隔開,互相獨立,由兩位秘書各占一處,裏間便是李清的辦公室,除他之外,還有一名司筆,也就是倒茶磨墨、跑腿遞卷宗的雜役,一般是由十四、五歲的小童擔任,主要考慮到年紀尚幼,不及成人那般奸猾。

王昌齡瞥見李清從自己的門口經過,早扔下筆追了出來,他做過江寧縣丞、龍標縣尉、義賓縣丞,也算是個老吏,對這一套公務流程早爛熟於胸,只幾天便適應了環境,一幫地頭蛇知道他與新任都督是舊交,也都給他面子,故王昌齡做得也順心順手,唯一不熟,便是他對軍務不甚了解,需要花些時日。

“陽明,留步!”

李清聽見後面有人叫他,回頭卻見是王昌齡跑來,心中大喜,若在長安遇見,他只會輕輕一拳,一笑了之,可初到沙州看見他,心情便大不相同,只覺分外親熱,雖然兩人分手才半個月。

“你這家夥,也不來城門迎接我!”

李清給了他肩窩一拳,笑道:“你可知道,我差點就被馬匪給宰了。”

王昌齡一驚,急問道:“最後怎麽樣,兩個弟妹沒事吧!”

他與張巡、高適結伴而來,也聽說有馬匪橫行,但僥幸沒有碰上。

“還好,有驚無險。”李清一邊走,一邊把遭遇馬匪的經過給他簡單描述一遍,不覺便走進了李清的官署,房間只有一個司筆的小童,高適回家有事,而太子派來的文書還沒到。

那司筆年紀雖小,但頗為機靈,只看李清官服便知道是新任刺史大人到了,連忙上前跪下行個禮,又拉開椅子,隨即跑去泡茶。

王昌齡聽完李清的描述,忽然想起一事,眉頭皺道:“陽明,你可知道豆盧軍之事?”

他剛要再說,李清卻一伸手止住了他,“玉壺兄,此事我中午已經知曉,事關重大,你千萬不要過問此事,一切由我來處理。”

他知道王昌齡最是口無遮攔,若不將提前告戒他,他極可能說出去,不過王昌齡也只隱約知道兵數不符,至於細節和原因,他是一概不知。

“到底是什麽事,你不能告訴我嗎?”

李清見他不知情,更是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兩只帽翅不就是兩個鼓錘麽,“我說了,此事事關重大,你知道了會取禍於身,不如你給我講講沙州的政事。”

王昌齡見他死活不肯說,只得罷了,提到政事,他本來就象橘子皮似的臉更擰成了陳皮臉,比那放了三年的老苦瓜還要苦幾分,連聲嘆道:“堂堂的一個州,四千多戶人家,人口還不到三萬,連那中原的一個縣都不如,一共就兩個縣,加上這裏民風淳厚,百姓隨遇而安,窮不思富,也沒有什麽事發生,整天過得沉悶無比,我來了半個月,可手上處理的事情加在一起還不足十件。”

“那我找件事給你做做!”

李清笑了笑道:“我撥一百貫特別經費給你,你和張巡去宴請一些地方名流,聽聽他們的意見,你就會受到啟發,就會找到事情做,然後再給我寫份報告。”

王昌齡聞言呵呵笑道:“陽明出手好大方,我還一直在發愁庫房裏只剩下一百多貫錢,這可怎麽辦?倒忘了你這個大富翁,你帶來多少錢?要不要就暫放在我們庫房裏,你看如何?”

……

王昌齡走後,李清伸了個懶腰,幾乎從成都進京開始,他便一直處於緊張之中,從來沒有清閑過,而現在山高皇帝遠,他終於可以美美修養一陣了,可剛想到山高皇帝遠,李隆基的話便在他耳邊回響:‘三天寫一份報告,字數不限,到時自會有人來拿!’

想到‘自會有人來拿’,李清驚得幾乎要跳起來,當然不會從長安跑來拿,三天一份,也不會從涼州、鄯州跑來拿,那這個人一定就在沙州,一定就在敦煌縣,說不定就在自己身旁,李清剝視的目光看得司筆小童心驚膽顫,怎麽會用這種目光看自己,都督大人該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