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新附軍(第2/3頁)

所以雖說驛站收入一部分要上繳,不過僅僅留存的那部分,這讓這些驛卒,與東路的驛卒一樣,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分,宣府鎮各處驛站,越來越成為納稅大戶。

當然,這也是王鬥規範壓縮各驛站“遞送使客”這一結果,否則,各驛站收入再多,也不夠沿途來往官員吃喝的。

驛站是交通樞紐,不過飛報軍務、傳遞文報、轉運物資等軍事用途更多,現在宣府鎮的驛卒們,或是只收租,或讓老婆孩子經營商事,自己專心軍郵事務,否則差事沒了,一切的收入也就沒了。

王鬥到任後,從宣府鎮城到萬全右衛、還有塞外興和所這條道,不但各驛站大變樣,官道也通過整改,平整好走,現在各驛路的倉庫內,都囤積了大量的輜重糧米,運送時,也是一站一站的接力。

靖邊軍軍律,是每行軍十裏休息一刻鐘,按行軍速度,正好一部分士兵,可以到達一個驛站,在附近休息,飲用熱水,吃幾個熱騰騰的包子補充體力。

從現在開始,沿途各個驛站,也是日以繼夜的做包子,篜饅頭,烙大餅,煮肉湯等。

玄武軍中營羽騎兵,在八月一日,就越過野狐嶺,到達興和所,二日,玄武軍左、右兩個乙等營,也越過野狐嶺,三個營,萬余將士,全軍到達興和所、沙城一帶。

此時算是後世陽歷的九月,頗有肅殺之意,雖說天高雲淡,風清氣爽,青草也長得茂盛挺拔,不過一些山地平川的草地,還是略顯枯黃,白樺樹與落葉松,也變換了葉子的顏色,甚至一些變為金黃。

一些沒見過塞外風光的玄武軍戰士,不由大聲贊嘆,感覺塞外景色,與中原頗有不同。

韓朝到時,興和所,沙城,滅胡海等地已是大變樣,無處的輜重匯集到這,來來往往的民夫與商隊聚集,各屯堡與商民村寨,都擠滿了人,這塊塞外之地,熱鬧得象鎮城。

不過民夫與商隊,只將各樣物資運到這裏,余者繼續西行,要靠輜重營,還有玄武軍戰士運送。

下午申時,軍部的大纛旗,在哈流土河邊高高飄揚,旗冠,是巨大的白銀玄武雕塑,旗的上端,兩個玄武圖案,下方,是浪濤日月紋飾,代表玄武軍標記。

這種大纛旗,只有軍將與營將才能擁有,也在紮營時才有使用。

余者行軍時的方旗,較為輕便,而且除了旗冠各軍雕塑,旗內只有日月浪濤,沒有朱雀、玄武等圖案。

大軍到後,三營將士,皆駐紮在哈流土河邊上,野花似的帳篷密布草原,一甲人一個帳篷,因為這片地方,屬於絕對安全地帶,所以沒有制木墻,挖壕溝,只在營地周邊,撒上鐵蒺藜,安排巡邏人員。

在這日下午,駐牧灤河一帶的新附軍蒙古人約三千騎,經滿套兒西北,還有平定堡等地,也西行到了沙城一線。

他們新附營將官,便是此時千總軍職,都尉勛階的曾就義,沈士奇統管忠義營與新附營,曾就義分管新附營營事,內也有靖邊軍一總,設鎮撫、撫慰等官。

二人都是屬於殘暴不仁的人物,不論忠義營,或是新附營人等,對他們都是敬畏有加。

後勤司大使齊天良,輜重營將官孫三傑,早到達沙城地帶,對玄武軍、新附軍的到來表示歡迎,供應了大量熱水,還有眾多的豬羊,款待韓朝等部將士。

長途行軍,若紮營後有條件用熱水洗個腳,第二天都可以走得更遠,也不容易生病,有熱飯熱菜吃就更理想了。

……

高大魁梧,滿臉橫肉,長得與沈士奇一樣兇惡的曾就義領這些蒙古人到來,雖營內有三千騎,不過卻是分屬多個部落,很多還是丁口不多的小部落。

最大一個部落,不過才出了五百兵,有些小的部落,只能夠征出幾十個兵丁,這些歸順部落兵,滿五百人,給他們一杆靖邊軍千總旗,滿兩百人,給他們一杆把總旗。

他們屬於中軍直轄,所以旗幟金色包邊,旗冠上,也是日月浪濤的鐵雕,不過他們每總每部,還舉著掛著狼皮的蘇魯錠,形狀各異,代表他們自己部落的風格。

對他們管理,目前幕府參於不多,只在駐牧地,設了民政司、歸化司等一些官員,指導他們養雞養鴨,還有辦理票照什麽。

不過有一點,是早就整改的,便是服飾改回原式。

皇太極登位後,便嚴令境內漢、蒙等,辮發衣衫皆如滿式,違令者斬,所以慢慢的蒙古各部,穿著打扮,也如滿洲樣式起來,箭袖,歪歪斜斜的紐扣式衣衫。

在幕府命令整改下,他們又改回了原蒙古人打扮,右衽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