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決定(第3/4頁)

戶部尚書李待問又開始叫苦:“兵多餉艱,糧草難支,皇上,微臣還是那句話,錦州之事,當速戰速決。臣請皇上下旨,令薊遼總督洪承疇,忠勇伯王鬥人等,盡快與奴決戰!”

陳新甲立時反對:“萬萬不可!”

他急切地道:“皇上,兵兇戰危,一個不慎,便是精銳盡喪的結果。忠勇伯已經說得清楚,我方糧草難支,賊奴更難,只需相持下去,定可不戰而勝,又何必冒這個風險?”

李待問憤怒地沖陳新甲大叫:“本兵說得輕巧,只需相持,敢問,糧草何來?”

陳新甲更大聲沖他吼叫:“李大人,若大軍有損,這責任誰來負?你嗎?”

聽閣臣相爭,崇禎帝撫了撫額頭,感到一陣陣頭痛,每次都是這樣,眾人除了爭吵便是爭吵,根本沒有應對的良方。

他心中煩躁,正想詢問內閣首輔周延儒的意見,這時吏部尚書李日宣忽然說道:“皇上,恕微臣鬥膽,微臣以為,我王師與奴決戰時機己到。”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他。

李日宣淡然道:“諸位大臣或許有所耳聞,忠勇伯十萬大軍,己自塞外出兵,直指錦州!現錦州之奴內心惶惶,此謂天賜良機,可遇而不可求之,此時不戰,豈不枉費天機乎?”

閣內一片詭異的平靜,崇禎皇帝的右手,也不可抑止顫抖起來,尤其聽到那十萬大軍時。

塞外的消息,越來越多傳入他的耳中,也不知誰在推波助瀾,許多言官還風聞而動,彈劾王鬥蓄養私兵,擅開邊畔等,這些奏疏,崇禎帝皆盡留中不發。

良久,陳新甲憤憤不平道:“實屬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真是荒唐,王鬥哪來的十萬大軍?李閣老,你是內閣大臣,豈可聽信傳言,做這等市井閑婦之舉?”

面對陳新甲的攻擊,李日宣也不生氣,只淡淡說了一句:“就算沒有十萬,一、兩萬總有吧?空穴來風,未必無音。”

閣臣陳演,此時也笑盈盈地道:“忠勇伯好手段,不聲不響,就編練出如此多強師勁旅,不愧為國之棟梁。”

各人誅心之言,讓陳新甲文雅的面孔都扭曲起來:“猜忌良臣,誹謗大將,這便是爾等做派?”

他一拂衣袖,厲聲道:“豎子不足與謀!”

李日宣淡然喝茶,崇禎帝也是默默看著陳新甲,眼中閃動莫名的光芒。

他柔聲道:“陳卿稍安勿躁,忠勇伯的忠心,朕自然是知道的,還是聽聽首輔如何說。”

周延儒一直靜靜聽著閣臣爭論,對王鬥這個人,他也重點了解過,皇帝雖說一直忌諱“通內”與“朋比”,然眼下的閣臣,沒有大將在外撐腰,是在內閣內坐不安穩的,便若張居正,當年也需要戚繼光援引。

王鬥崛起後,一直遊離派系鬥爭外緣,便以周延儒的城府,也猜不透他內心想法。很多人以為王鬥是楊嗣昌,陳新甲一系,其實周延儒知道,更多是陳新甲等人,借助王鬥的光芒。

對王鬥來說,大臣在外的支持,有,也是錦上添花,沒有,也不妨礙他繼續升官發財,成為大明焦點,國之重柱。

對周延儒來說,他也不會輕易得罪有實力的武人,特別是王鬥這樣的武人。

雖然他代表東林黨,不過例年來,王鬥並沒有做出公然得罪東林黨的事情,雖說以前他曾在東路砍殺了一批文人,商人,武人,也是那些人,侵犯了他的利益。

平日裏也可看出,王鬥這人還是好相處的,雖然勢力越大,也沒有作出侵犯整體文人階層的事,雖然跋扈了點,然在眼下的大明,這是很正常的事。

整個東林黨集團,對王鬥態度,便是觀其言,察其行,默默關注。

周延儒也未嘗沒有爭取王鬥作為外援的心思,今日閣內可以看出,大明君臣對王鬥的態度,便是依重與畏懼,連皇上,對陳新甲的看法都起了改變。

不過因為有王鬥在外奧援,陳新甲地位還是穩如泰山,王鬥在外一日不倒,他肯定還是穩穩居於閣內,最多被皇帝冷藏罷了。但若外面出了什麽事,肯定還需陳新甲出來收拾。

作為官場老將,周延儒善於迎合皇帝心意,當年遼東兵將訛餉之事,便讓他自一名侍郎升到大學士,如今……

周延儒可以肯定,皇帝對錦州戰事已經不耐煩了,特別在流賊再興的情況下,他急需抽調精兵回到腹地,用來對付流賊,更不能容忍藩王有失的後果。

想到這裏,周延儒對皇帝恭敬地道:“皇上,流賊再起,錦州戰事,確實不容拖延。”

陳新甲還想說話,不過接觸到皇帝嚴厲的目光,只得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