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第6/11頁)

  還有一次,燕軍在野外露營,嚴寒讓人們無法入睡。隨從們好不容易找來幾個廢棄的馬鞍子,點起一堆火,讓燕王取暖。遠處的士兵看到火光,紛紛跑來取暖,及至看到是燕王才停下腳步。衛士們上前厲聲趕大家走,燕王卻大聲說:“這些都是壯士,勿止之!我身穿兩件皮衣還冷呢,何況他們!我恨不能讓所有的士兵都來我身邊取暖啊!”士兵們聽了,許多人當場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由於以上諸種因素,燕軍每次往往血戰到底,戰鬥力非常強大,少有降者。而對於投降過來的敵軍,燕王嚴令不虐待,更嚴禁殺俘,往往是進行宣傳教育之後,願意留的留下,願意走的給路費。燕王仁慈之聲,不久就遍聞遐邇。

腦筋急轉彎

  回顧整個“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迅速讓人有些難以理解。畢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的天子,而朱棣是叛逆之師,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對抗整個帝國。然而,短短三年時間,天翻地覆,擁有正義、名分、帝國財力和軍事資源的建文帝敗給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這真讓人大惑不解。其實,這卻是理之必然。

  從表面上看,朱棣發動叛亂,大逆不道至極,人人得而誅之。然而,天下大義的道義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利益作後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號。朱棣和建文帝之間的爭奪,既不是民族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也不是整個社會範圍內利益格局的大調整,而只是統治集團頂層的內部爭鬥。誰勝誰敗,並不影響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利益。大臣們都明白得很,反正天下是老朱家的,只要主子姓朱就行。至於普通老百姓,連你姓不姓朱他們都不關心,誰有實力他們就做誰的順民,只要有碗飯吃就會稱呼你萬歲。

  所以,從一開始,沒有多少南軍將領肯為老朱家的內爭拼命。特別是燕王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之後,更沒有多少人認真抵抗,更多的人最注意的是觀察風向,隨時準備倒向更有力的一方。燕王進攻彰德,守將趙清起初不肯投降,但他對燕王說,你進入京師後,只要給我個二指長的小紙條,我就會乖乖地趕過去,對你唯命是從,只是現在還不敢降。這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立場。

  明眼人很快就看出,燕王的勝算更大一些。對比一下燕王和建文帝的謀士集團,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燕王不太喜歡士人,而注意招攬一些奇人異士,所以身邊的謀臣多是些和尚術士,看上去不倫不類,實際上這些人集中了民間的智慧,比起建文帝那些高居廟堂的書生謀臣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小皇帝及其謀臣,雖然都是滿腹經綸,其實多端寡要,多謀寡斷。建文帝把削藩大事交給齊泰、黃子澄去辦,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復古改制中來,成天廢寢忘食地與方孝孺商量,如何按《周官》改定官制,減輕刑罰,以仁義治國,還津津有味地討論如何實行井田。這些書呆子真是愚蠢得可愛。戰爭之初,朱棣還擺出一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架勢。他的想法是由北到南,一步步地征服天下。然而,在山東他遇到了建文帝手下最有能力的兩員大將鐵鉉和盛庸的頑強抵抗,廝殺數月,損失慘重,不能前進一步。

  此時,朱棣突然產生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式的想法:為什麽非要在山東一地和南軍周旋?如果繞過山東,直取應天,坐上皇帝的寶座之後,天下不就傳檄而定了嗎?這個想法一現,朱棣立刻從失敗中重新興奮起來。他重整大軍,取道山東與河南的交界處南下,連破東阿、汶上,一路勢如破竹。

  過徐州,經臨淮,燕軍的策略是絕不打攻堅之戰,能攻則攻,攻不下則繞著走。很快,兵臨應天城下。

消失的建文帝

  這一年是建文帝登基的第四年。他原以為自己做了明帝國這艘超級巨艦的船長,可以把這艘船開到他想去的地方。沒想到,這廣袤的大海竟然與聖人們留下的航海手冊上描寫的完全不同,雲譎波詭,暗流滾滾,不久就把他卷入漩渦中間,天旋地轉,手忙腳亂。等回過神來,船已到鬼門關外。他實在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裏,本來一開始是那樣美好。

  即位四年來,他勤勞不懈,一舉一動都遵循聖人之言,諸項措施,都本著先賢美意。他減輕天下賦稅,取消嚴刑峻法而代之以寬大。他重用儒臣,試行井田制,全面建設儒家的理想社會。沒想到四年努力換來的是窮途末路。他弄不懂他的臣民。君臣大義是人倫之首,為什麽那麽多武將毫不猶豫地背叛他去投靠燕王?為什麽他被困京城,天下郡縣竟無一人前來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