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第7/11頁)

  就在一片胡思亂想之中,應天城一片混亂,殺聲四起,燕兵已經包圍了皇宮。燕王入城,立刻派人去保護關在牢中的周、齊二王。周王一見燕王,撲上前,抱頭痛哭:“奸惡屠戮我兄弟,賴大兄救我,今日相見,真再生也。”燕王的回答,顯示了兄弟倆境界上的不同:“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靈保佑的結果!”聽了這樣高明的回答,誰還能懷疑燕王不是天生的帝王之才?

  朱棣並沒有急著趕到皇宮,而是派人前去圍困。他希望在他到來前,皇宮裏能發生什麽意外。事情的結果,既讓人滿意又有些遺憾。士兵們在皇宮中沒有找到建文帝,只是在灰燼中找到了一具屍體,不過面目全非,看上去更像女屍。不管怎麽樣,朱棣當機立斷,“決定”這具屍體就是建文帝。他長嘆一口氣,沉痛地說道:“小子無知,果然如此糊塗耶?我來此是為了輔佐你向善,你怎麽做出這樣愚蠢的選擇!”

從容登頂

  雖然是初登大寶,朱棣卻從容不迫。他像一位高明的馭手,坐在高高的馭座上,熟練地操縱著手裏的韁繩和鞭子。韁繩是利益,鞭子則是暴力。燕王的有恩必報、有功必賞是聞名已久的。而成了永樂皇帝後,這個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朱棣賞賜起功臣來,手筆之大,令人瞠目。那些原本是王府中的親兵首領,地位卑微的小軍官們,現在都成了帝國的新貴,封公封侯,躥升到貴族階層中的頂層。原來的護衛千戶朱能封為成國公,小小的指揮僉事張玉被追封為榮國公,兩人俱“三世贈王”,這是一個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封賞。封侯封伯者各有十余人,這些人的子孫也享有特權。

  朝廷原規定,功臣子孫襲職,必須經過考試武藝。皇帝發布了一個飽含感情的告諭說:“朕見到參加考試的功臣子弟,不覺愴然。舉義之初,他們的父兄忍饑冒寒,艱苦百戰,不幸為國捐軀。今觀其子弟皆稚弱,未必熟悉武藝。如果因此而絕其俸祿,何以自存!可令其先襲職,長成後再考試。”

  這類很有人情味的做法,有力地加深了他與他扶植起來的新貴的感情。朱棣知道,這是他統治的重要基礎。

  朱棣的有恩必報並不限於那些用得著的人。卑微之輩,他也銘記不忘。

  他專門下旨,表揚那些在戰爭中出過力的普通百姓。在北平、保定等地協助燕軍守城的婦女,有的運磚運石,有的運水澆城,在守城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朱棣分級給予賞賜。例如,“保定運磚石婦女,每名賞鈔一百貫,絹一匹,棉花三斤”。連一個小小的船工,朱棣也念念不忘。渡江之時,為他開船的船工是周小二,僅僅為他服務了不到一個時辰,然而他特命“擢上海縣民周小二為巡檢,賜彩帛二表裏,鈔百錠,蠲其徭賦三年”。

  朱棣深知,他這些帶有戲劇性的做法有宣傳效果。它們將借助趣聞逸事的形式,迅速傳遍帝國的每一個街巷,樹立皇帝“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義氣形象。必須讓廣大人民知道,效忠於皇帝必然得到好處,這是一條絕不能動搖的原則,它關系到一個君主統治的穩定性。

  對於那些投降他的建文遺臣,他也表現出極為寬宏的氣度,一律既往不咎。朱棣很清楚“食其祿,任其事”的道理。為了安撫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帝宮中收藏的千余封奏章一把火燒掉,以表示絕不追究他們反對自己的責任。此舉讓人大為感動。大部分建文遺臣很快轉變立場,成了永樂帝的鼎力之臣。

  皇帝利用一切手段,傳達“只要站在我這一邊,必然前途光明”的重要信息。政治家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不在於道德素質,而在於立場。對那些堅決站在他這一邊的人,他如太陽般溫暖;而對那些堅決反對他的人,他則比野獸還要兇殘。

露出了本來面目

  當朱棣手持武器走向皇位的時候,整個明帝國的人民都被推入一種相當尷尬的境地。

  按照這個社會竭盡全力弘揚的理念,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建立在正義的原則之上。據說,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判斷正義與邪惡,有羞惡廉恥之心。“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而現在,一個篡位者上台了,心甘情願做篡位者的順民,無疑是一種屈辱,甚至是一種不可饒恕的錯誤。

  對於普通老百姓,擺脫這種尷尬很容易,只需要罵一句娘就足夠了。說實在的,禮義廉恥更多的是大人先生們的奢侈品,平民百姓更需要的只是生存。

  然而對於士人,這個問題則生死攸關。對於他們來講,存在的意義,就是貫徹綱常。為一個篡位者服務,無疑是精神生命的自殺。因此,朱棣的上台,當然要引起全帝國讀書人“利義交戰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