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第8/11頁)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不斷這樣野蠻地開著士人的玩笑,他們維護綱常,說到底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而統治者們卻一次次地無視綱常,制造陰謀、政變、篡位,不斷地把士人放置兩難境地。數千年來,大部分士人也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修煉得進退自如。“交戰”的結果,是大部分人拋棄了萬古長存的道義,選擇了瞬息而逝的利益。當然,永遠會有那麽一部分人,選擇了保持價值觀的完整。黃子澄是削藩的始作俑者,是朱棣起兵時宣稱要消滅的第一個“奸臣”。由於沒有任何退路,他走向死亡的姿態相當灑脫。在朝廷之上,他對永樂口稱“殿下”而不是“陛下”,嬉笑怒罵,無所不至:

  臣知殿下以兵力取富貴,不知殿下即此位……況富貴瞬息,何足重輕!殿下向來悖謬,不可為訓,恐子孫有效尤而起無足怪者!

  盛怒之下,平素一副笑面的朱棣露出了不為人知的猙獰一面。他命人把黃子澄所有的親戚一律逮捕,把黃家一姓老小六十五口,妻族外親三百八十人都押到黃子澄面前,“哀號震天”。維持自己價值觀的代價,將是這四百多人的性命。

  黃子澄望著自己的老父老母,淚眼婆娑,心如刀絞,然而,儒學原則讓他不能後退半步。他咬咬牙,仍不改口。朱棣命人砍掉他的雙手,黃子澄仍不屈服,遂又命斬去雙腳,接著把黃子澄砍成肉泥。黃氏一家六十五人不分老小,一律斬首,三百八十名親戚全部發配邊疆。

  曾在山東抵抗朱棣使其不能南下一步的鐵鉉,被送到朱棣面前時,反背坐於廷上,謾罵不止。朱棣命人將鐵鉉耳朵、鼻子割下來,“碎分其體”。

  建文的禮部尚書陳迪在朱棣面前與之辯論君臣大義,罵不絕口。朱棣命人把陳迪的幾個兒子都抓來,並且割下他兒子的耳朵、鼻子,讓他吃,並問味道如何。陳迪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香美無比。”父子六人,同被淩遲……這就是那個講義氣、重感情、面常帶笑的朱棣嗎?這就是那個因為乞丐的慘狀而流淚,因為弱者受欺而義憤的燕王嗎?這就是那個起兵時慷慨陳詞,義形於色的正義化身嗎?是的,這個正義的代表,仁慈的主人,人情味十足的大人物所作所為還遠不止此。

  他和方孝孺在殿上對罵,恨其嘴硬,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破,直割到兩耳。他發明“誅十族”,與方孝孺有關系的八百七十三人被磔殺於市。朱棣發明“瓜蔓抄”,為了泄一時之憤,從一個仇人開始,轉相攀染,廣加株連,濫殺無辜,動輒讓數百人死於非命。

  很僥幸地,歷史留下了朱棣未及銷毀的流氓嘴臉的特寫: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員在皇宮右順門口稟奏:齊泰的一個姐姐,兩個外甥媳婦,加上黃子澄的妹妹,四個婦人,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奸。“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夕)夜生了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聞聽,依由之,說道:“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

  美麗的面具被揭開,後面露出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流氓。這個流氓的卑劣、下流、兇殘,比之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與他父親的唯一區別,他不過是一個精通經典的流氓。這個道貌岸然的人,原來心底對人的生命並沒有絲毫尊重,在他那冷酷的心靈中不生長同情、憐憫、愛這些高貴的品質。

  在他的眼裏,世人只分為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兩種,事物只分為有利於自己和不利於自己的兩類。那些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在他心中還不如草芥。

  從道德水平上講,他並不比大明帝國範圍內任何一個地痞流氓更高一點點。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在中國式殘酷競爭中常常是勝者。這些人一面愚弄天下,一面又野蠻踐踏誠實的人所珍視的價值。他們標榜的是王道正義,實際上遵循的卻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後世士人談起成祖時代,最為痛惜的是天下正氣又一番被摧挫。

  明亡之後,許多士人把明朝之亡歸於,人心在永樂之時即已傾頹。明末大儒顧炎武認為“洪武、永樂之間”為“世道升降之會”,是中國人性格發生扭曲的時代,的確是有識之見。明亡之日,殉國者尚不及“靖難”時殉建文者。後人李清在《南渡錄》中說:“靖難以正氣漸削,故釀為今日(明亡之日)獪猾之徒屈膝拜偽。”

鞭子底下出順民

  朱棣制造的駭人聽聞的殘酷,並非完全是盛怒之下喪失理智的結果。就像流氓們殘害他人並非僅僅是為了取樂,流氓們行兇,往往是炫示自己有加害於人的能力,從而獲得別人的懼怕。在能夠利用道德面具的時候,朱棣絕不會露出他的犬齒。然而,在雄辯和謊言遮擋不住的部位,他只剩了暴力這一種選擇。極致的殘酷能削減抵抗力,美國人對廣島和長崎的核屠殺引起了日本當局迅速的投降。一個更為人熟悉的例子,蒙古人的屠城使更多的城市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