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權力的奧秘:朱棣(第4/11頁)

  因此,他完全有時間和空間,用更隱蔽更高明的手段,把他和諸王之間的緊張狀態化解於無形之中。比如,他可以借鑒漢武帝的“推恩令”[1],讓諸王的權力越分越小。他也可以不動聲色地找借口逐步收回諸王的軍事指揮權,只給他們一個空頭帽子。

  現在,他迫不及待地主動下手,既迅速激化了矛盾,又明顯違背了朱元璋的遺囑,在道義上處於被動。

  而更致命的錯誤尚不在此。即使主動削藩不夠高明,如果他厚黑到底,也有能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諸王一個措手不及,從而一舉消滅潛在的危險。而他卻又愛惜面子,拖泥帶水,舉動錯亂,從而鑄下不可挽回的大錯。因為他想做一個符合儒家教條的完美君主,一舉一動要講究名分,要削藩,就要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諸王中,最大的威脅是燕王。然而燕王平時舉動謹慎,沒有道德上可指責的地方,拿他開刀名不正言不順。其他諸王,則平時作惡多端,名聲很壞。建文君臣商議多次,決定先拿其他諸王開刀,並且把這個策略命名為

  “先除枝葉,再除根本”。

  因此,從即位後第三個月起到第二年六月,建文帝利用諸王平日裏的諸多劣跡,先後削了周、湘、齊、代、岷五王,廢去爵位,貶為庶人。並且每削一人,就公布他們的罪狀,以安天下。

  一年之內,就連廢了五個親王,建文帝看上去還真有些魄力。小皇帝又以邊防緊張為名,把燕王護衛中的精銳調到塞外駐守。又派了兩名親信,管理北平地方的行政事務。看起來小皇帝的考慮不可謂不周到,布置不可謂不嚴密。然而,張牙舞爪,氣勢洶洶了半天,卻沒有觸動燕王的根本,反而把自己的意圖完全暴露在燕王的面前。

  朱棣靜觀小皇帝的種種表演。百般舉動,雖然眼花繚亂,卻越發顯示出優柔寡斷和底氣不足。小皇帝越是搞小動作,朱棣就越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以靜制動,讓小皇帝越來越尷尬。建文帝的兩大謀臣齊泰和黃子澄都是儒生出身,齊泰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進士,應天府鄉試第一,黃子澄則是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的探花。君臣三人經綸滿腹,遂自認為通陰陽之道,懷管葛之術,有定國安邦之才略。

  然而,他們畢竟是一群書生。真正的英雄人物,做大事並不需要認真的借口,有借口要做,沒有借口制造借口也要做。做成之後,自有人來擦屁股。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馬基雅維裏說:“一位機敏的君主從來不乏正當理由使他的背信棄義顯得冠冕堂皇。”像他們這樣面不夠厚心不夠黑,絕不是成大器的氣象。

朱棣建立人脈的手段

  這一年,朱棣四十歲,正是一個男人生命中的巔峰時段。腦力和經驗結合得恰到好處,時刻等待著什麽大事去宣泄蓄滿身軀的力量。燕王和小皇帝在氣質上截然相反。朱棣身材高大,體格魁梧,說話一副高腔大嗓,快人快語,雷厲風行。說上三句話,就打一個哈哈,經常說個粗口,講個笑話,更讓人感覺毫無架子。

  他十分注意維護部下或者朋友的利益。燕兵的軍餉水平在帝國最高。部下有事求到他,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不太違反原則,他都會痛痛快快地給辦了。想要升官的,他積極幫著找路子;沒法用官位報答的,他賞賜起財物來手筆很大。體恤小民更是有口皆碑。

  燕王喜歡微服私訪。有一次,一個小稅務衙門的衙役在市場上強行要“借”小販的羊肉,小販不肯,衙役把小販打得滿頭是血。恰好燕王微服路過,見此情形,一時火起,一劍把衙役劈了。平時在路上遇到乞丐,燕王一定要停下腳來,讓身邊人扔下幾個錢。還有一次,燕王遇到一對從山東逃難來的父女,老父病在路邊,沒錢看病,女兒在一邊哀哭。燕王當時眼圈就紅了,當即叫人把父女倆送進王府,命王府太醫親自調治,後來又發給盤纏送父女倆回了山東。

  在北平府,關於燕王疾惡如仇、為民除害、惜老憐貧的逸事不一而足,流傳很廣。燕王在自己的統轄地面,深得人心。凡是在北平待過的地方官和軍將,大部分都被燕王收入羽翼之下。

  所以,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五淩晨,當朱棣率領他的八百名親兵起來對抗建文帝的時候,他底氣十足。從表面上看,那一刻的形勢確實千鈞一發,驚險萬狀。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北平四周的要塞都已經由朝廷委任的親信重兵把守,軍隊加起來達十余萬之多。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只有府內八百名親兵。然而,朱棣卻不這樣看。十多萬人之中,他真正的敵人不過建文帝派來的那麽幾個人而已。只要把建文帝那幾個親信除掉,他相信他的老部下們還會雲集到他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