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逢亂世:饑餓兒童朱重八(第4/10頁)

  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很少出現中國這樣的生育激情。在歐洲幾千年的歷史中,墮胎和弑嬰曾經是控制人口手段。歐洲人老了之後不依靠兒女贍養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原來人死後在陰間得靠紙錢作為經濟來源,他們死後或者灰飛煙滅,或者直接升了天堂花天酒地吃喝不愁。因此從文明源頭開始,歐洲人對生育就抱著一種警惕的態度。

  古希臘思想家一直強調控制生育。亞裏土多德認為,人口增殖與城邦的經濟政治狀況有密切的聯系:“繁殖如無限制,勢必導致貧窮……跟著貧窮,又導致內亂和盜賊。”(亞裏士多德《政治學》)他說:“凡以政治修明著稱於世的城邦,無不對人口有所限制。”他主張,“國家應該根據諸如地產多少等經濟條件,控制人口。在一個財富資源相對固定的城邦中,人口也應該保持相對穩定。各家繁殖的子嗣應有一定的限數,倘使新妊娠的胎兒已經超過這個限數,正當的解決方法應在胚胎尚無感覺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產(墮胎)。”

  古希臘年輕人比幾千年後的中國人觀念更為新潮,他們注重個人成就,不願過早地為婚姻所困而影響其追求。希臘社會流行晚婚,一般男子結婚都在三十歲左右。古羅馬帝國政府雖然大力提倡生育,但收效甚微。那時上流社會的人為了不受婚姻的束縛,逃避家庭責任,許多人選擇終生獨身。據古代羅馬史學家斯維托紐斯記載,奧古斯都發現很多男子為逃避禁止獨身法令的懲治,想方設法制造欺詐性婚姻。有不少男子特意與遠小於最低婚齡的女子訂婚(訂婚視同結婚,可不受禁止獨身法令的制裁)。等未婚妻達到成婚年齡後再放棄婚約,轉而追求與年齡更小的少女訂婚,以此堅持獨身。

  雖然蠻族入侵,沖擊了希臘-羅馬文明,但節制生育卻被文明化的蠻族繼承下來。中世紀時的英國貴族同樣自覺地進行生育控制。由於英國實行長子繼承制,等待繼承的長子一般在繼承家產之後才結婚,而那些沒有財產的幼子們要麽去追求女繼承人,要麽幹脆獨身。那時候英國上層社會男子結婚的平均年齡接近四十歲。這就是為什麽英國古典小說裏戀愛的雙方通常是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和十多歲的花季少女。只有這樣,在上一代人去世,或者年邁失去勞動能力時,下代人剛好建立家庭,繼承地產,接替前代。

  所以,在經濟騰飛前,西方的人口密度一直低於中國。這使得歐洲人均占有的自然資源大大高於中國,為歐洲人的思想啟蒙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饑荒之國

  除了生育沖動外,導致傳統時代中國人生活痛苦的另一大原因是自然災害。眾所周知的是,朱元璋之所以出家為僧,是因為大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的一場大旱災。

  其實,即使逃過此次災荒,朱家也注定會在另一次災荒中家破人亡。因為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是一個災害頻發之地。淮河是一條有名的害河。竺可楨教授曾根據大量史料,整理出上自成湯,下迄光緒各朝代、各地區的水旱災害年數,發現淮河流域是我國旱澇災害發生最多的地區之一。據河南省歷代旱澇等水文氣候史料統計,自公元620年至1949年的1330年間,豫東一地發生旱災的年數為453次,澇災年數為448次。俗話說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縣,平均每四年就要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旱澇災害。

  朱五四搬來搬去,最終搬到一個“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這當然不能怪他沒有眼光。原因很簡單,災害較少的地方,人口密度往往較大,無法容納新來人口。只有在災害頻繁的地方,人口周期性減少,才讓朱五四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朱五四搬到孤莊村時,這裏還沒有完全從戰爭中恢復過來,村落間甚至有老虎橫行。

  《鳳陽新書》載,當時“自定遠抵淮涘,南北數十裏,嵁巖林莽,虎聚為患,村落震恐,行旅戒嚴於其途。後元命將軍應宜兒赤捕殺殆盡,其患始熄”。可見當地人煙之寥落。當然,這種見縫插針並不是沒有代價的,至正四年的這場大旱中的死亡就是朱五四為前幾年勉強填飽的肚子付出的慘重代價。

  由此,我們看到了造成中國貧困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災荒。

  中國的季風性氣候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氣候。正像我們今天在新聞裏總是不斷聽到各地的水旱災害消息一樣,在歷史上,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很少有大部風調雨順的時候,局部災害無年不有。翻開中國災荒史,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2155年間,就有1056次旱災和1029次水災的記載,水旱災害加起來幾乎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自然災害,如蝗災、雹災、風災、疫災、地震等,則舉不勝舉。如此頻繁的天災,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人禍:三千年前的黃河流域,到處是森林與沼澤,水草肥美,風調雨順。然而,由於幾千年的過度開發,森林被砍光了,沼澤被排幹了,黃河成了懸河,土壤蓄水能力嚴重下降,小旱每每變成大旱。幾千年來,北方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艱辛,與自然環境的惡化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