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官 制(上)(第2/8頁)

侍郎,兵部侍郎裴光庭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此丞相徒有虛名之證。《舊書·王璠傳》:“轉禦史中丞,恃李逢吉之勢,與左仆射李絳相遇於街,交車而不避。絳上疏論之曰:左右仆射,師長庶僚,開元中名之丞相,其後雖去三事機務,猶總百司之權。”謂此也。其以他官居職而假他名者:《新書·百官志》雲:“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與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然《通典》雲:“隋有內史、納言,是為宰相,亦有他官參與焉。”《注》曰:“柳述為兵部尚書,參掌機事。又楊素為右仆射,與高颎參掌朝政。”則隋世已然矣。同三品之名,《新志》亦謂起於李勣。同平章事之名,則謂起於貞觀八年(634年),仆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又雲:“二名不專用,他官居職者,猶假他兩名如故。自高宗以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舊書·高宗紀》: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 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始帶中書門下。”說與《職官志》小異。《廿二史考異》雲:“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尚書令與左右仆射皆二品,侍中、中書令皆三品。論班序,當由侍中轉中書令,乃遷仆射。李 以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是以上兼下也。然自後仆射不帶中書門下者,遂不復與聞政事,則宰相惟兩省長官任之,而南省不得與。仆射雖居人臣之極地,不過備員而已。”案《舊志》言武德、貞觀故事,以仆射、侍中、中書令為知政事官,則唐世宰相,實出差遣,不過初用三省長官,而後專於兩省而已,原非有何制限。故以他官參與,亦無所不可也。此實最為靈活。觀朱樸、柳璨之登相位可知。《舊書·代宗紀》:大歷二年十一月,詔侍中、中書令升入正二品,門下、中書侍郎升入正三品,亦以其職高位下而改之。然是時知政事者已習用平章事之名,本不曰同三品矣。《新志》雲:“初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於其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

分曹以主眾務焉。”《文獻通考》載元祐初司馬光之議,謂“唐始合中書、門下之職,故有同三品同平章事。其後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相承,至於國朝,莫之能改。非不欲分,理勢不可復分也”。馬君雲:“門下審覆之說始於唐。然唐以中書、門下為政事堂,則已合而為一矣。但門下省之官,有給事中,任出納王命;有散騎常侍、左右司諫,任諫爭闕失,皆所謂覆審,而貞觀時太宗又命諫官隨宰相入閣議事,有失輒諫,則門下省無不舉職之官矣。坐廟堂者,商訂於造命之初,毋或擅權而好勝,居糾駁者,審察於出令之後,不憚糾過以弼違,則上下之間,始無曠職,而三省之設,不為具文。固不必為宰相者各據一省,顯分爾汝,然後謂之稱其職也。”蓋審覆之職不可無,而以糾駁者與商訂者並列為宰相,則理不可通,而勢亦不能行。然若知唐初本以三省或兩省之長為知政事官,而非以三省為相職,則此疑又無從作耳。又按《舊書·文宗紀》:大和四年六月,“以守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裴度為守司徒平章軍國重事,待疾損日,三日五日一度入中書。”則平章軍國重事之名,亦起於唐。

君權既尊,則輔相之權,往往移於其所私昵。漢、魏之世,公府之權,稍移於三省;唐中葉後,兩省之權,又嬗於翰林,其道一也。《新書·百官志》曰:“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出入侍從,因得參謀議,納諫諍,其禮尤寵。而翰林院者,待詔之所也。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辭、經學之士,下至蔔、醫、技術之流,皆直於別院,以備燕見。而文書詔令,則中書舍人掌之。自太宗時,名儒學士,時時召以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始號北門學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說、陸堅、張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而又以中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通鑒》廣明元年(880年)注引韋執誼翰林故事曰:“故事:中書省用黃白二麻,為綸命重輕之辨。近者所出,獨得黃麻。其白麻皆在翰林院。自非國之重事,拜授將相,德音赦宥,則不得由於斯。”《通考》引石林葉氏曰:“自張垍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於翰林院之南,則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弘文館學士、麗政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後遂以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雲學士,而不冠以翰林,則亦自唐以來沿襲之舊也。”可見後來學士之職,實與始之所謂待詔者殊絕矣。《舊書·本紀》: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命興唐觀道士孫準入翰林待詔。《新書·本紀》:文宗即位,省教坊樂工、翰林伎術冗員千二百七十人,此則仍是前此之待詔耳。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舊書·陸贄傳》:“贄初入翰林,特承德宗異顧,歌詩戲狎,朝夕陪遊。及出居艱阻之中,雖有宰臣,而謀猷參決,多出於贄。故當時目為內相。”此人所指目也。《杜悰傳》:“元和中,翰林學士獨孤郁,權德輿之女婿,時德輿作相,郁避嫌辭內職,上頗重學士,許之。”《哀帝紀》:天祐二年三月,“敕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楊注,是宰臣楊涉親弟。兄既秉於樞衡,弟故難居宥密,可守本官,罷內職。”則詔令亦以為言矣。又以為天子私人,凡充其職者無定員。《廿二史考異》雲:“學士無定員,見於李肇《翰林志》。然《舊書·職官志》稱翰林例置學士六人,內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白居易有‘同時六學士’之句;則非無定員也。”案石晉開運元年(944年)復學士院敕亦雲:“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為兩制,各置六員。”見薛《史·職官志》。蓋制無定員,而例則置六。翰林學士不見《唐六典》,本差遣,非正官也。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作文書。班次各以其官。內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憲宗時,又置學士承旨。《舊書·職官志》雲:“貞元已後,為學士承旨者,多至宰相。”《新書·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