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第2/3頁)

一個國家的大使館公然被沖擊,被占領,使館的工作人員被扣押作為人質,用來作為交換條件的籌碼。

這個大使館,居然還是美國大使館。

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立刻做出了回應。

11月12日,美國宣布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作為回應,伊朗也在當天宣布: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

11月14日,大約80億美元的伊朗人在美資產被凍結,一些伊朗人被美國驅逐出境(其中包括不少和伊朗人質危機或伊朗新政權並沒有關系的人)。

而伊朗也毫無懼色。

雖然伊朗官方一開始堅決否認沖入大使館的行動是官方指使的,但後來這種聲明就再也看不到了。占領美國大使館的“革命者們”宣稱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正當的,這是對美國之前幹涉伊朗以及支持巴列維的一種報復。

兩名被扣押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

伊朗人帶著一名美國人質遊街。因為每天都要報道美國人質的情況,美國新聞開始出現了每日追蹤報道的形態

1979年11月20日,大批伊朗人在被占領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遊行抗議美國武力威脅伊朗。此前,美國總統卡特下令海軍部隊開往印度洋

他們聲稱:如果要贖回這些人質,美國就必須交回巴列維,以及對之前那些幕後策劃政變的行為道歉。

在這期間,一些當時被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用碎紙機處理的秘密文件,被重新拼好後對外展示,以證明美國對伊朗一直從事著各種幕後活動。而一些人質經常會被蒙著眼睛帶到電視鏡頭前或遊街,伊朗人警告美國:只要有任何營救行動,他們將立刻處決人質。

1979年12月,這場人質危機似乎出現了一絲緩和的跡象:在霍梅尼的授意下,伊朗革命者釋放了被扣押的13名婦女和非裔美國人,以及一名生病需要治療的人員。

但是,剩余的52名人質,伊朗堅持不放。

1980年4月7日,卡特政府失去了耐心,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一天後,伊朗同樣宣布和美國斷交。

雙方終於走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飽受國內輿論批評的卡特總統,決定武力營救。

5

1980年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施行“藍光計劃”。

按照計劃,美國派出聲名顯赫的90名三角洲特種部隊成員,搭乘8架RH–53直升機前往距離德黑蘭東南300公裏處的沙漠地帶,在那裏,6架C–130載著另外90名突擊隊員已在等候。突擊隊員們將在那裏等候到第二天深夜,隨後乘坐卡車進入德黑蘭市區,沖入美國大使館,救出人質,再坐運輸機離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4月24日,“藍光計劃”正式開始。8架RH–53直升機中的兩架一開始就沒有飛到沙漠地區——一架液壓系統發生故障後迫降,一架遭遇沙暴迷失方向,最終只能返航。

這次行動一共要有6架直升機參與,現在已經到了最低限度。

然而,就在夜間沙漠加油的時候,第三架直升機也發生了故障,不能操控了。

突擊隊立刻向卡特總統匯報,建議終止行動。卡特只能無奈批準。

但是,悲劇才剛剛開始。

正當美軍準備撤離時,一輛伊朗公共汽車忽然進入了突擊隊的集結地點。美國人將50名乘客全部扣留後,又有一輛卡車和一輛轎車開了進來。卡車被扣下後,司機趁人不備,鉆入小轎車中逃走了。

秘密行動徹底暴露,美軍只能加速撤離。

但在慌亂中,一架直升機和一架C–130運輸機撞在了一起,在猛烈的爆炸中,8名運輸機機組人員當場喪生,4人燒傷。

由於時間緊迫,美軍搶救出4名傷員後,來不及撤出另外8具屍體,就只能任其留在熊熊燃燒的飛機上。

4月25日,卡特總統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營救行動失敗。這次堪稱拙劣的營救行動讓美國上下一片嘩然,卡特總統的支持率跌到了谷底。

而另一方面,伊朗將事故的殘骸現場曝光,並宣稱這是“真主的保佑”。

6

那麽,美國人到底有沒有成功的營救?

也是有的,那就是2012年美國人拍攝的電影《逃離德黑蘭》中描述的那個故事:在1979年11月4日美國大使館被占領時,6名美國工作人員趁亂躲進了加拿大使館並一直被藏匿。美國CIA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策劃了一次大膽的行動:派情報人員托尼·門德斯偽裝成一個拍攝科幻片的導演,前往伊朗,以拍攝電影考察為名,將被困的6名美國人經過偽裝身份後,堂而皇之地帶回美國。

雖然整個真實的過程並沒有電影裏表現得那麽刺激或有戲劇性,但無論如何,這次營救行動確實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