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當年在報紙上登廣告有多難嗎?(第2/3頁)

但以當時的市場環境,就算只有一家,但依舊是無米下炊。當時,上廣裝專門出差去北京,遊說中央報刊能夠接受刊登廣告——中央報刊肯刊登,地方報紙才敢動啊!

但是中央報刊沒有一家敢先摸石頭過河。

時任解放日報社廣告部經理的彭壽龍回憶,當時找到了上廣裝說可以刊登廣告,對方激動萬分,在最短的時間裏就拉來了足夠《解放日報》春節假期版面使用的商業廣告。

1月28日,《解放日報》的版面上破天荒出現了上海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和上海食品工業公司的拳頭產品,舞台刀槍、二胡三弦、佛手味精、幸福可樂、十全大補酒等一批廣告。

當時,像這樣的廣告每條大約收費在700元左右,不久就調價到了每條1280元。這個價錢是什麽概念?當時上海的人均工資僅每月40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在《解放日報》開了頭炮之後,其他商家蜂擁而至——刊登廣告的那幾家商家的商品迅速脫銷。

在諸多廣告客戶裏,當時還有一家日本電氣公司,連續來找了幾次,要求在《解放日報》上刊登廣告。這讓龐壽龍感到非常棘手:黨報能不能刊登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廣告?按什麽貨幣結算?

龐壽龍為此還自掏腰包買來龍井茶葉、廣東香蕉,接待日本客戶,想先探探虛實。

一猶豫,第一個涉外廣告就讓《文匯報》做了。

5

《解放日報》作為一家“第一個摸石頭過河”的報紙,當時不是沒有風險的。

根據王維老總的回憶,在《解放日報》刊登廣告後的兩個月,在一次宣傳部的會議上,出版局有一位副局長毫不客氣地發問:《解放日報》帶頭刊登商業廣告,到底是為社會服務,還是為本單位賺錢?

王維還是那條標準:用實踐檢驗。他回到報社後,馬上讓總編辦收集各界對《解放日報》刊登商業廣告的真實反映。

解放日報社的資料室裏,至今還保留著不少當初的讀者反饋原件——真的有批評聲音:

“憑票供應的電視機、收錄機為啥還要做廣告?如果登給中國人看,你又買不到;如果登給外國人看,人家根本不稀罕!”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只能起到刺激人們不滿的作用。”

1979年1月28日的《解放日報》(第二版)

1979年1月28日的《解放日報》(第三版)

“我花四分錢買一份報紙為了學習、看消息,你們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日本人的生意經,算啥名堂?”

“廣告裏畫的有些是油頭粉面、奇裝異服、妖形怪狀的女人,對廣大群眾到底有啥好處?”

王維讓人把這些反饋實事求是地做成簡報,上交給宣傳部。

上面的領導,並沒有批評。

6

由《解放日報》開頭,全國報紙廣告的“黃金時代”大幕由此拉開。

記得上海《新民晚報》的一位記者講過一個段子:“那個時候,我們的廣告部主任上班別的什麽東西都不帶,只要帶把尺子就可以了。一個客戶進來,主任告訴他實在沒版面了,客戶再三拜托,於是主任用尺子給他在版面上量出一個幾乘幾厘米的‘豆腐塊’,問他能接受嗎?客戶連連點頭,出去。然後排隊的下一個再進來。那個年代,在報紙上登一個廣告,有時候要提前一個月預約。”

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解放日報》,也由此邁開了腳步:1993年,報社全年廣告收入首次達到1億元,1995年又突破了2億元。

對了,那家上海廣告裝潢有限公司在之後的八年時間裏,營業額一直是同行業全國第一。

饅頭說

《解放日報》是一家聽上去非常嚴肅、正經的報紙(實際上也是),但翻開它的歷史,除了第一個恢復商業廣告外,真的還有不少的全國“第一”,會顛覆你的印象:

1979年8月12日,成為全國第一家刊登“社會新聞”的報紙(其實就是非正面的新聞:上海一輛26路無軌電車翻車,造成很多乘客受傷);

1980年1月,全國第一家創辦文摘類報紙《報刊文摘》(巔峰時期的發行量達到380萬);

1989年1月21日,成為全國第一家敢把美國總統(布什)的就職演說作為頭版頭條的報紙;

1991年1月17日,成為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敢在頭版頭條刊發《海灣戰爭可能在24小時內爆發》預測消息的報紙(結果戰爭確實就在當天爆發);

1991年2月4日,成為全國第一家敢用自己的語言透露黨的最高領導談話內容的報紙(業內皆知的“皇甫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

1992年1月4日,成為全國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刊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