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之間吳清源

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如果你要問誰是“一代棋聖”,十有八九,只會說一個人的名字:吳清源。

1

1914年出生在福州的吳清源,應該說還算個望族之後。

吳清源的祖父吳維貞,當時在浙江省做到了道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官員)。從官場上退下來後,獲得了鹽的專賣權,生意做得很大。在當時的福州,“陳、林、沈、吳”號稱四大家族。

吳清源的外祖父叫張元奇,也是做官的,一度做到禦史大夫,後來被貶到浙江,隨後又投靠了徐世昌,最後的官職是奉天省省長。

吳維貞和張元奇都是福建人,也是好友,於是雙方就給兒女訂了親。

吳家兒子叫吳毅,張家女兒叫舒文,他們倆結婚的時候,證婚的是徐世昌(袁世凱的重要謀士,當過中華民國大總統)。

吳毅是吳維貞快70歲時才得到的兒子,在家中排行最小。當時中國的有錢人家,一般把長子和次子送到美國和英國留學,三子以下,送到日本留學。

去日本留學的吳毅別的沒學到,卻學到了一個將來影響自己兒子一生的東西——圍棋。

2

吳毅有三個兒子,吳清源排行老三,本名吳泉,“清源”是字。

大概在吳清源7歲的時候,父親開始讓他接觸圍棋了。

吳毅本身的圍棋水平一般,但因為從日本回來,所以受到過當時世界最強的日本圍棋的熏陶。吳毅經常會郵購一些日本的圍棋棋譜或圍棋雜志,比如幕府時期棋聖秀策的棋譜等。

這些棋譜對吳清源早期棋力的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之前父親讓他一直背的四書五經,吳清源覺得看棋譜和擺棋的日子要快樂得多。

沒多久,吳清源的棋力就超過了兩個哥哥。

1925年,吳毅病逝,年僅33歲。吳毅去世前,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把一本練字的字帖給了老大(後來做了官),把一本小說給了老二(後來做了文學家),給吳清源的,是一盒圍棋。

其實父親在世的時候,吳清源家已經家道中落了。搬到北京後,吳家雖然也從祖父的遺產中分到了一處四合院,但是由於吳毅收入一般,很難養活一家人,所以要靠變賣一些家產度日。

父親去世後,吳清源家變得更加貧困。但當時,吳清源作為“圍棋神童”,已經小有名氣。當時有一位圍棋高手叫顧水如,有意栽培吳清源,就把他帶到了一個大官家做“棋客”。

這個大官,就是段祺瑞——時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段祺瑞一生酷愛圍棋,在家中養了一批“棋客”陪自己下棋。他自稱水平有“七段”,相當於日本的職業四段。

當11歲的吳清源被帶到段祺瑞面前時,稚氣未脫。一盤棋下來,“七段”的段祺瑞被11歲的吳清源輕松擊敗。

按照段祺瑞的習慣,是下完圍棋後吃早飯的。輸了那盤棋後,他就一個人走進裏屋沒有出來,連早飯都沒吃。

不過,吳清源憑這一局,拿到了段祺瑞開給他每月的“對局費”:100塊大洋。

3

吳清源就這樣成了段祺瑞府上的“棋客”。

據吳清源的回憶,段祺瑞很喜歡在對方的腹地打入,然後做活一小塊,他把這樣的方式叫作“在公園裏搭小房子”。

當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從各方面滲透中國,吳清源回憶,作為親日的軍閥,段祺瑞的態度卻很明確:“搭建個小房子是可以的,但不能歸為己有。”

不過,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很難有一個長盛不衰的勢力。1926年,段祺瑞失勢,躲到天津當起了“寓公”。

他走倒不要緊,作為他的“棋客”,才12歲的吳清源一下子就失去了“對局費”的巨額經濟來源。

無奈之下,吳清源只能去當時北京的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參加下棋比賽——那些有錢的人會提供各種獎品。吳清源成了那裏的“霸主”,每次都會贏回很多東西,比如花瓶、硯台等。

漸漸在北京圍棋圈聲名鵲起的“小神童”吳清源,開始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一位姓林的先生,開始帶他去一家日本人開的圍棋俱樂部下棋。

圍棋雖然起源於中國,但當時全世界的圍棋中心在日本。把吳清源引薦入段祺瑞府上的顧水如,在當時的中國已經算是一流高手(他有日本留學的經歷),但當時他和一個叫喜多文子的日本女職業五段下過一盤棋,受讓二子,還是輸了。

事實上,當時的亂世中國,如果有一個中國棋手能贏日本的職業棋手一盤棋,哪怕對方只是初段,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在當時有一個說法:一個日本圍棋的五段選手,可以橫掃全中國。

結果有一次,在那個日本人的圍棋俱樂部,12歲的吳清源得到了一個和一位日本職業初段棋手下棋的機會——吳清源最後以6目的優勢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