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人性的抉擇(第4/5頁)

達·芬奇有那麽多的精力來從事那麽多領域的研究,背後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睡眠方法——他把它稱為“定時短期睡眠法”。

即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他一晝夜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不足1.5小時,從而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工作(但如何才能做到迅速入睡倒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但就是這樣一個被後世景仰的天才,他的一生雖然也獲得了認可和贊譽,卻未必達到了他自己所設想的那種境界。達·芬奇曾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巨大的騎馬像——那時候,受材料和技術限制,在巨大的重量壓力下,前蹄騰空的馬是非常難雕塑出來的(這尊雕像最終只有土制模型而沒有被澆築成青銅)。

達·芬奇的手稿“等量的變化”。達·芬奇在相同尺寸的半圓和圓中,畫出了177個等量變化。這說明他當時對幾何學也相當感興趣並做了研究

但是,大公只有言語的安慰,卻鮮有實質的鼓勵,甚至連給達·芬奇的薪資都是按最低標準發放的,這讓達·芬奇相當失望。

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領了米蘭,當時的達·芬奇已經享有頗高聲譽。法國國王邀請他赴法國定居,成為那裏的宮廷畫師。當時已經63歲的達·芬奇似乎並沒有對故鄉表現出太多的依戀,他欣然前往。

最關鍵的是,他把自己最珍愛的一幅畫一起帶到了法國。

那幅畫就是《蒙娜麗莎》。這也是這幅畫至今被收藏在羅浮宮的原因。同樣也是這幅畫在1911年失竊的一個原因之一(偷畫的是一個意大利人,他宣稱要讓名畫回歸祖國)。

盧浮宮裏的《蒙娜麗莎》。展廳裏永遠是人頭攢動,作者去過三次,從沒能擠到過最前排

1519年,一代大師油燈燃盡。

據說67歲的達·芬奇去世時,是被法國國王抱在懷裏的——國王一直不肯松手。

達·芬奇的得意門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茨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他的恩師的一生:

“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

饅頭說

達·芬奇到底是不是個天才?

我覺得毫無疑問:肯定是。

那達·芬奇是不是個大神級的天才?

我覺得依舊毫無疑問:肯定是。

那達·芬奇是不是牛到像是從我們的時代穿越回去的,或者幹脆是外星人?

我個人覺得不至於。

或許就像我們很願意傳播特斯拉的“神跡”一樣,我們需要一些全面碾軋我們智商乃至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大神,來滿足我們的英雄崇拜情結。

達·芬奇在繪畫領域的成就,以及他在解剖學、建築學、水利學方面的造詣,毫無疑問都是當時時代的巔峰水平——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完全超越那個時代的。

至於他的其他很多奇思異想的手稿,固然讓人嘖嘖稱奇,但我覺得其中有些被誇大的成分。

比如他因為一張直升機的畫稿,就被一些人稱為“發明了直升機”,我覺得有些誇張了。他關於“機器人”的設計固然精巧,但因此被稱為“機器人之父”也未免言過其實——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中國,同時代甚至更早,都有很多設計精巧的機關人或木制傀儡,按這個邏輯,它們也都可以被稱為“機器人”了。

我覺得他之所以成了後人景仰的大神,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達·芬奇非常嚴謹,且極善於繪畫。他把他的很多奇思妙想,都用非常寫實的手法畫到了手稿上,並且成功流傳至今(這點也很重要)。我相信,在那個百花齊放的文藝復興時代,達·芬奇的一些理念,同時代的人未必沒有,但沒有人能像達·芬奇這樣用筆讓它們在紙上成為“現實”,以及流傳下來。

這裏也需要指出的是,一張設計稿和真實的設計並成功運轉是有區別的。盡管後來有不少人根據他的設計稿做出了實物模型,有的還驗證成功了,但用現代人的理念和架構來還原,我相信應該還是有失真的。

但達·芬奇依舊是我無比尊敬的一位大神。

因為除了上述的那些成就之外,我認為他最難能可貴的,是永遠對未知或新鮮事物抱有一顆好奇和探索的心。

達·芬奇曾記錄下童年時的一次難忘經歷:有一次他在野外玩耍,來到一個洞口前。洞裏漆黑一片,他非常害怕裏面會有野獸乃至鬼怪,但最終好奇心促使他進洞去查看究竟。

其實這樣的好奇心,我們在童年時人人都有。但隨著年紀漸長,有時候是不是我們會發現:對新鮮事物不僅提不起興趣,甚至有所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