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國人那麽多,一人一口唾沫都夠淹死小日本了。”這是我們從祖輩口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覺得,要不是當初的不抵抗政策,我們是能輕松戰勝日本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1

1937年8月9日傍晚,大山勇夫有點煩躁。

身為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海軍中尉,大山勇夫認為眼前阻擋他的中國士兵很無理——他們攔住了他和他手下的一等兵齋藤與藏,不準他們進入上海虹橋機場。

對方說,這是中國的軍事重地,不能進入。

以大山勇夫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軍隊在上海——這座屬於中國的城市——做得已經有點過分了。

按照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後的《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是無權在上海駐紮正規軍的,只能部署“保安團”。但這幾個月來的種種跡象表明,蔣介石政府正在運用各種手段增強在上海的軍事力量,包括在各個重要建築和街口修築工事。據可靠情報,他們甚至已經讓中央軍的正規部隊換上駐上海保安部隊的服裝,分批滲透進來。

大山勇夫

這也是大山勇夫帶著手下來到虹橋機場的目的:和之前的多起偵查一樣,他們需要知道中國軍隊到底打算幹什麽。盡管日本方面利用《淞滬停戰協定》獲得的談判優勢不停在上海增強軍事力量,也有在上海打一場的準備,但是,中國政府如果也想這麽做,無疑是不被允許的!

想到中國人居然還敢暗暗打大日本帝國的算盤,大山勇夫的鬥志不禁燃燒了起來。他讓齋藤踩下汽車的油門,準備硬闖進去,探個究竟。在這次硬闖中,雙方起了沖突,最終二人被中國士兵擊斃。

打死他們的,確實不是保安團的普通中國警察,而是隸屬於中國正規軍第二師獨立旅的士兵。他們早就受夠了日本人在上海橫沖直撞、囂張跋扈的氣焰,今天終於等到了機會。

大山勇夫沒有猜錯:中國軍隊的正規軍已經進駐了上海。

一場中日雙方其實都有預謀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據後來披露的大山勇夫的日記,其實他去虹橋機場前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知道這是一次挑釁,而目的是為日軍增加借口。

2

1937年8月12日清晨,張治中一臉凝重地抵達上海南翔。

作為京滬警備司令,他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抵達上海,並不是來處理日本海軍大尉(8月9日當天,大山勇夫死後,日本內閣就追他為大尉)大山勇夫被中國守軍擊斃一事的——盡管這件事立刻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日本總領事岡本季正在第一時間就會見上海市長俞鴻鈞,向中國表達了日本“舉國震驚”的態度,並要求中國軍隊立刻拆除在上海的一切軍事工事,撤出一切軍隊。而讓日本人震驚的是,之前一直打太極但至少態度謙遜的中國人,這次卻非常強硬——俞鴻鈞表示是日本人擅闖中國軍事禁區,並打死中國軍人在先,所以拒絕日本一切要求。

上海政府態度的強硬,與張治中抵達上海大有關系。

因為就在抵達上海的這一天,張治中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頭銜: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而第九集團軍的使命,就是圍攻在上海的日軍。

蔣介石對張治中說的原話就是:“把在上海的日軍,趕到黃浦江裏去!”

這讓張治中感到非常興奮——在上海與日本人大打一仗,一直是他主張的。

與張治中主張一致的,還有當時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軍令部作戰組組長劉斐、武昌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陳誠等一批在蔣介石身邊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觀點概括起來就是:

第一,從戰略上講,由於日軍無論裝備還是軍官士兵素質,均遠勝中國,如果放到華北平原進行大決戰,中國軍隊的主力肯定會被具有機械化優勢的日軍輾軋,屆時再敗退到東南沿海,大勢已去;

第二,從外交上講,上海是當時遠東第一大城市,歐美列強在上海的利益盤根錯節,如果在上海開辟一個“第二戰場”,日軍肯定投鼠忌器,且列強很可能幹預戰爭;

張治中,字文白。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曾出任第五軍軍長與日軍作戰,一直反對內戰,希望共同抗日。一直為蔣介石信任,直到1949年作為國民黨談判首席代表與中共談判失敗後,接受周恩來勸告留在了北平。電影《開國大典》中蔣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詞——“文白無能,喪權辱國”,說的就是他

第三,從戰術上講,上海高樓眾多,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和日軍打巷戰,對方的重武器優勢就很難發揮。就算我方撤退,日軍面臨的也是江南的水網地形,機械部隊很難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