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擁有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記得

在我印象裏,這篇文中的這位女性,教科書裏應該沒提到過。有人提到她時,會冠以“民國第一女殺手”的稱號。但在我看來,這個稱號有點誇張了。與這個稱號相比,她有不少其他值得一寫的稱號:中國第一位法學女博士、中國第一位站上法庭的女律師、中國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中國第一位地方法院的女性院長和審驗兩廳廳長。所以,說她是一位傳奇女子,應該是不為過的。

1

應該是從三四年前開始吧,“90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一個群體的代名詞。

他們年輕,他們有激情,他們有想法,當然,也有人說他們有些叛逆。

是不是處於世紀之交那十年的那一代人,都會被賦予一種跨世紀的時代使命?至少倒退一個世紀,回到19世紀的中國,是這樣的。

鄭毓秀

那是大清帝國進入統治倒計時的年代,在那個世紀的最後十年裏出生的一批人,最終改變了這個國家。1891年3月20日,鄭毓秀同樣作為那個世紀的一名“90後”,出生在了廣東的一個官宦之家。

沒有什麽證據表明,那個傳統的官宦之家為何會給一個女孩帶來叛逆的遺傳基因,但事實就是,鄭毓秀從小就注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孩。

在鄭毓秀長到五六歲的時候,作為當時傳統中國婦女的一項必經的痛苦修行,一團長長的裹腳布被拿到了她的面前。但是無論家人如何軟硬兼施,鄭毓秀就是不肯裹腳,最終家人只能放棄。

“大腳女人嫁不出去!”這是當時長輩對鄭毓秀的諄諄教導,但鄭毓秀連裹腳都不肯,在婚嫁這件事上,怎麽可能沒有自己的主意?

鄭毓秀長到13歲,到了出嫁的年齡。她的祖母早就為她約定了一門親事。

但13歲的鄭毓秀說:“我不!”不僅如此,她還寫了封信給人家的兒子,順利解除了婚約。

這無疑讓自己家人陷入極度的難堪之中。為此,鄭毓秀選擇了自己的處理方式:離家,去天津求學。

2

1905年,14歲的鄭毓秀選擇接受西式教育,進入了天津“崇實女塾”教會學校。

兩年之後,跟隨著當時的留學大潮,16歲的鄭毓秀和姐姐一起東渡扶桑。那是一次對鄭毓秀人生命運產生重大影響的留學。到日本的第二年,鄭毓秀在廖仲愷的介紹下,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那時候的同盟會,正在低谷中徘徊——孫中山已經領導了數次革命暴動,卻沒有一次成功,甚至連成功的跡象都看不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外界輿論開始對同盟會的存在以及暴力革命的方式進行冷嘲熱諷,而同盟會內部也開始出現了質疑孫中山的聲音。這個時候,一個25歲的小夥子站了出來,他說他願意舍命去刺殺一名清朝大官,以提振大家的士氣。

這個人叫汪精衛。

1909年,汪精衛和黃復生(此人負責研制炸彈)乘船抵達天津,準備潛入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在天津,已經在京津一帶建立了一定社交圈子的鄭毓秀負責接待,她已經得到了上級指示:全力配合。

汪精衛當時面臨的問題是:怎麽把炸彈帶進北京?

由於北京火車站對男性盤查得非常嚴格,所以汪精衛提出,是否可以請鄭毓秀幫忙把炸彈帶進去。不過汪精衛還是表達了擔心:“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一不小心,炸彈在路上就有可能爆炸。”當時的炸彈是水銀炸彈,靠水銀杆觸發,很容易誤爆。

鄭毓秀就回了一句話:“如果不會爆炸,還叫什麽炸彈?這事就交給我了。”

於是,那枚炸彈隨後被鄭毓秀動用多方面關系,安全送進了北京城。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刺殺載灃的行動,除了留下汪精衛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言外,並沒有留下什麽成果。不過,通過那次運送炸彈,鄭毓秀開始慢慢介入了“刺殺”的行動中,而且漸漸升級,最終在1912年的元月,她參與了刺殺袁世凱的行動。

在那次行刺中,鄭毓秀被分在第四組,和另兩個組員乘坐一輛馬車在東華門和王府井之間巡遊,伺機向袁世凱扔炸彈。在準備動手的前一刻,鄭毓秀接到了上級的指令——袁世凱不是阻撓南北和議的元兇,真正的阻力來自清朝宗社黨的中堅力量良弼。

於是,那次行動被緊急叫停(還是犧牲了一些同志),目標轉向良弼。

準備刺殺良弼時,鄭毓秀和其他“同盟會”成員決定改變做法——由刺客在刺殺對象面前引爆炸彈,提高成功率。

彭家珍最終和良弼同歸於盡。因為良弼是清廷保皇黨的最後力量,所以有後人評價,彭家珍才是壓垮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