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第4/6頁)

就在維新派跟太後派兩撥人明裏暗裏往死裏較勁的時候,一個攪局的人出現了。

9月11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抵達了天津,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

伊藤大人來大清的主要目的,是跟康有為搞的這場維新有關。

那麽,大清變法維新,跟日本又有什麽關系呢?

其實本來沒什麽關系,你變你的,我過我的,井水犯不著河水。只不過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內亞細亞主義風氣大變,從一開始的“聯華攘夷”,非常微妙地變成了“攜華攘夷”,通俗來講,就是原本把大清當哥們兒共進退,現在想自己當大哥帶著大清闖江湖。

這麽做,在日本人看來有兩個好處:第一,目前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西方列強在亞洲勢力日益擴大步步緊逼,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體,恐怕很難對付洋鬼子,而眼下亞洲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日本和大清了,所以為亞洲著想,兩國最好聯手;第二,日本可以把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帶給大清,與此同時,撈點便宜。

於是伊藤博文就來中國了——在來之前,他和明治天皇密談了很久,雖然不知道談了些啥,但用膝蓋也能明白,肯定和這次大清之行脫不了幹系。

在抵達天津之後,伊藤博文受到了大清各界的熱烈歡迎,新上任的直隸總督榮祿於12日親自設宴接待,除去天津官僚名流之外,榮總督麾下的幾員幹將如袁世凱、聶士成等人也均出席作陪。

因為伊藤博文在這個時候來訪必然與維新變法有關,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所以在席間,很多人都非常熱情地請求伊藤前首相能將日本的先進經驗帶給大清,讓大清早日成為和日本一樣的強國,對此,伊藤博文頻頻點頭應諾,說在下一定會的,一定會的。

然而就在這一團高興的當兒,卻突然發生了意外的情況。

榮祿離席了。

沒有任何征兆,榮總督忽然就站起了身子,一聲不吭地離開了現場,同時臉上很不好看。

作為東道主,作為守舊派首領慈禧太後的心腹,榮祿在大夥一致對變法維新無限看好的氣氛下做出這樣的行為,這讓伊藤博文心中頓時明白了些什麽。

9月14日,伊藤一行來到了北京。他們首先來到了總理事務衙門,跟負責人慶親王奕劻見了一面。

因為有了之前榮祿的經驗,所以伊藤博文也就不再一味給新政唱好了,而是自動進入了八面玲瓏的模式,在跟奕劻會談時,他表示,這個變法維新麽,說是說維新,其實主要行政還是要重用老成之人,那些少壯派,不是不用,而是不重用,讓他們先輔佐老人,打打下手,等成熟了再說。

奕劻是後黨,聽了這話自是喜上眉梢點頭連連,誇贊伊藤大人不愧是東洋名相,真材實料。

但其實私下裏,伊藤博文是這麽評價這場變法維新的:“說實在的,如果大清皇帝見我並問我關於變法之事,不論從道義上還是實際角度出發,我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這又有什麽用呢?我說了,他能做嗎?就算去做,又能做到什麽程度?你看著總理衙門的官僚們,有幾個真心想要變法的?而且最近皇帝又突然提拔了那麽多新人,如此操之過急,又難免離散了老人們的心啊。”

所謂“突然提拔了那麽多的新人”,指的是在9月1日,時任禮部主事王照想要奏請光緒皇帝出國去日本走一趟,親自實地考察一番,再回來搞改革。但是被禮部尚書懷塔布認為是天方夜譚,不肯轉呈,於是雙方吵了起來,王照一度還準備彈劾懷塔布阻撓新政——這在變法期間算是很大的罪名,不亞於叛國投敵了,於是懷尚書在不得已之下,只能代為轉呈。

9月4日,日理萬機的光緒皇帝知道了此事,便立刻賞了王照三品頂戴,並著為四品京堂候補,以示鼓勵。

同時,以懷塔布為首的五六名高官,也被以阻撓新政為名撤了職。

接著,就在王照升官的第二天,光緒召見了維新派核心人物譚嗣同,然後任命譚嗣同以及同為核心的林旭、楊銳、劉光第為軍機京章行走。

軍機京章行走簡稱軍機行走,雖比不得登堂入閣的軍機大臣,但卻也有足夠的實權,民間俗稱小軍機或小宰相。

一邊是罷黜舊人,一邊是提拔新人,雷厲風行手段如火,這讓伊藤博文感到了些許不安,再加上之前榮祿的態度,更讓他覺得,大清的維新變法,其實蠻岌岌可危的。

從慶親王奕劻的總理衙門出來後,當天下午,伊藤博文又來到了賢良寺,拜訪了他的老朋友、老對手、老冤家——李鴻章。

伊藤見李中堂主要為了兩件事,首先是台灣交割問題,雖然三年前就已經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已把台灣割給了日本,但因為各種交接工作的緣故,使得當日當時的明治政府仍沒有把寶島拿到手,於是伊藤前首相便代表了天皇,向李前中堂催促,問你們啥時候能把台灣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