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第2/6頁)

鹹豐帝駕崩後,因為繼承人同治尚且年幼,故而國家大權由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後一手掌握。

不過由於先帝鹹豐也曾留下過八位顧命大臣,因此在同治繼位之初,後黨跟帝黨之間爆發了一場不可避免的鬥爭。

這個時候,奕毅然決然地站在了自己嫂子這一邊。

同治元年(1861)十月,經過大半年的密謀準備,後黨突然發難,一舉拿下八大臣,其中兩人被賜死,一人被斬首(肅順),其余五人被充軍。

史稱辛酉政變。

這一年,慈禧27歲,奕30歲。

安內之後,便開始攘外,也就是洋務運動了。

具體的過程我們略過,簡單而言,大清洋務的操盤手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不假,可曾國藩李鴻章他們的背後,卻是奕。

而奕的背後呢?其實是慈禧太後。

這一次慈禧跟光緒前來探望,除了送最後一程之外,還想問問這位比李鴻章級別更高的大清洋務派巨頭,在他百年之後,誰能為國分憂?

首先開口的是光緒,皇上當時想到的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翁師傅,於是便問道:“翁師傅如何?”

本來耷拉著腦袋面無活色都快要駕鶴西去的奕一聽這話立刻兩眼放出了如閃電般的光芒,一把拉住光緒的手:“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

慈禧在後面聽了連連點頭,盟友畢竟是盟友,說的都是她想說卻不太方便說的。

可能是說翁同龢的時候太激動,耗了些許體力,因此奕停頓了一小會兒,然後又開了口:“皇上,我聽說最近有一個從廣東來的舉子叫康有為,一直在鼓吹變法。”

光緒並不否認。

“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

光緒默不作聲,但臉上並不好看,這也很正常,比親爹還親的翁師傅被說了不是,現在又要說他的新寵康有為,不過對方畢竟是恭親王,論輩分自己得管他叫叔,因此皇帝還是比較謙和地問了一句,那麽您看能用誰?

“李鴻章。”

由於甲午戰敗的緣故,李鴻章被解除了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職務,給了個閑差等於是讓他去養老。但平心而論,盡管甲午他的確有責任,可真要論誰能扛起此時已然瀕臨危亡的大清,那顯然是非他莫屬。

但光緒並不樂意,因為康有為不喜歡李鴻章。

不過在恭親王面前他並未表現出來,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表示朕知道了。

當日,愛新覺羅•奕去世,享年65歲。

兩天後,康有為以禦史楊深秀的名義上了一道折子,請求明定國是,說俗了就是要求變法。

6月6日,時任禮部右侍郎徐致靖上《請明定國是疏》,請求光緒帝正式開始維新變法。

順便一說,這玩意兒是康有為代擬的。

於是光緒終於下定了決心。

6月11日,在得到慈禧太後點頭首肯的基礎下,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這意味著大清帝國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維新變法。

6月16日,光緒召見了維新領袖康有為。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見——不光代表了年輕的皇上立志改革,也因為在這次會見之後,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徹底地被廟堂貴胄們給恨上了。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因為康有為是光輝偉大正確的維新派,而朝中大臣絕大多數都是黑暗卑鄙錯誤的守舊惡勢力,新舊水火不容,因此康先生才遭了他們的恨。

這是一種錯覺。

事實上康有為被大夥恨上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哥們兒嘴太賤。

話說康有為在入殿之前,碰到了新上任的直隸總督榮祿,也怪榮祿多事兒,明明打個招呼就算完了,可他偏偏還要多問一句:“康先生大才,這是來補天救地了哈。請問您有何妙招?”

康有為直接回了句:“非變法不能救大清也。”

榮祿說這不是廢話麽,我也知道當務之急要搞改革了,可問題是這幾百年下來的規矩,豈是說改就改得了的?

“呵呵。”康有為哂笑道,“殺幾個一二品的大官,這法自然就變了。”

消息一經傳出,所有的一二品大員都怒了。

孫子誒,你想殺誰?

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就注定了康有為的變法是一場沒有權貴基礎的行動。

不過這也不是什麽大事,畢竟還有一個比權貴級別更高的人非常支持他,那就是皇帝光緒。

光緒這個人,從本質上來講實際上大致跟朝鮮的那位國王高宗沒甚區別,聰明倒是挺聰明的一個孩子,也有十足的理想抱負,可關鍵是沒經驗,太好騙,整天想著讓大清嗖地一下變成超級大國,然後又恰逢看到了康有為的那兩本扯淡之書,頓感欣喜萬分,認為按照書上做的話就能強國。於是一下子就被誆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