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第3/6頁)

正所謂一入康門深似海,從此智商是路人。

在跟榮祿做了簡短交流之後,康先生便走進了金鑾大殿,見到了光緒皇帝。

一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愛卿平身式的寒暄過後,兩人進入了正題。

康有為的第一句正經話是:“皇上,大清就要亡國了!”

說的時候擲地有聲,青筋暴滿額頭。

光緒被著實嚇了一跳。

但冷靜想一下,好像似乎也差不多,於是便回答說,這主要是因為大臣們不給力,所以國家才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然後康有為點頭附議,稱皇上乃是千古聖君,論個人修為絕對在隔壁明治天皇之上,就是被那些守舊之人所累,以至於大清才弄得有明君卻不能強國,實在是太可惜了。

不過康先生口中的那位“守舊之人”,卻並非光緒所說的那些不給力的大臣,而是慈禧太後。

維新派一直都認為慈禧太後才是他們眼前最大的障礙。

而光緒也這麽認為——這是當然的,因為老太太的存在,使得當年27歲快要奔三的他盡管名義上算是真龍天子,但實際上就是一介傀儡木偶,一切軍國大事,全都是太後說了算,然後再以他的名義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所以雙方就此初步達成了一個默認的合作共識。

接著,康有為又表示,不管那個“守舊之人”怎麽樣,就算是為了國家前途著想,也確實是到了必須變法維新的時候了。

這番話仍是說在了光緒的心坎裏。

當天會見結束後,光緒封了康有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雖仍是六品官,但較之原先的工部主事,章京的實權更大,甚至可以說是大很多。

《明定國是詔》也頒了,康有為也見了,接下來,就該真刀真槍地幹活了。

大清的變法維新從四個方面入手:教育,經濟,政治,軍事。

用康先生的話來講,這四方面的改革都是山寨,哦不,效仿日本明治維新的,比如教育方面,大清先是學洋人辦了個近代大學——京師大學堂,然後又把封建糟粕的八股科舉給廢了;經濟方面,也是力求殖產興業,搞了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局,督辦實業,謀求發展,並且還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加快成長步伐;政治方面,維新黨頒布了創辦報館,言論自由以及允許士子民眾上書的政策;最後的軍事改革,則主要體現在廢除原有傳統的刀槍劍戟,改用西洋軍制方面。

說句良心話,從頒布的這些政策來看,你要講它是仿制了明治維新,那絕對是在糟踐明治維新,這些個玩意兒充其量也就跟當年朝鮮金玉均那夥人搞的新政屬一個級別。

實際上康有為對此也並不滿意,因為他想搞的根本就不是上述這些皮毛改革,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徹底維新——制定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改年號,甚至是斷發易服,遷都上海。

這顯然是做夢。

雖說康有為有向光緒提過他的那些近乎天方夜譚的改革設想,而光緒也確實非常心動,但最終設想仍只是設想,想過,也就當是做過了。

因為光緒的背後,有慈禧。

盡管在大清宣布變法之後,老佛爺就很淡定地從宮中搬出去了頤和園並聲稱要養老,可實際上朝中的大事小事,老太太仍是無所不知。

不僅如此,在變法後的第五天(6月15日),慈禧太後要求光緒連下三道聖旨:第一,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職務,趕回原籍強行退休;第二,從今往後,凡封的二品以上官員,在受封之後必須先去皇太後處謝恩;第三,任榮祿為直隸總督,負責京師及周圍的戍衛防務。

翁同龢在光緒和維新黨眼中算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現在把他踹回老家,那等於是在拆梁換柱了;二品官員去太後那裏謝恩,就是說慈禧並不打算讓光緒任意用人;至於那位榮祿,據說是老佛爺年輕時候的初戀,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但至少能夠確定的是,他是老太太的心腹,用他當直隸總督,那便是把中央戍衛部隊的兵權給抓在了手裏,萬一真要動起手來,那麽太後那邊的勝算會大了很多。

很多人都說慈禧太後直接插手變法維新的原因是她和她的同夥們因循守舊,見不得新事物,這實在是很冤枉的,老太太要真是個守舊之人,也就不會有當年的洋務運動了。事實上所謂的維新變法,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場政治博弈——光緒跟康有為想打著人氣非常高的改革大旗,來清理慈禧一派的老人,而老太太他們肯定不願意就此被趕走,於是雙方自然而然便劍拔弩張了起來。

你要說康有為搞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強國,這我信,但要說這哥們兒是一心無私只為強國,那簡直是在胡說八道,十分心志,他康先生能把其中的兩分放在強國上,就已經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