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變法(第5/6頁)

李鴻章說你不要急,總歸是你們的了,賴又賴不掉,多等一兩個月又有啥關系?已經是口中之物了,就不要再咄咄逼人咧。

而伊藤博文卻說,雖然已在口中,但尚未下咽,總覺得不能安心。

然後兩人大眼瞪小眼了好一會兒,覺得似乎也談不出個所以然來了,於是便自動轉移到了第二件事上。

“中堂閣下在北方為朝廷打造了好一個番邦啊。”伊藤博文非常開門見山地說道。

李鴻章臉色微微一變。

他知道伊藤博文說的那個番邦,是指俄國。

且說當年甲午,作為三國幹涉還遼的領頭國,沙俄帝國被大清帝國視為救命恩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去祝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爺子開始逐漸跟俄國人走得近了起來,並試圖聯合俄國共同對付日本——同年4月,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並同意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導致整個東北淪為沙俄勢力範圍。

其實李鴻章不是不喜歡日本,而是很忌憚日本。

老爺子從十幾年前甲午還沒開打那會兒就明白,總有一天日本會成為大清的頭號禍患,在他眼裏,比起日本,俄國要容易對付得多,所以面對聯日還是聯俄,他毫不猶豫地選了後者,哪怕是付出沉重的代價也不悔改。

但顯然這並非伊藤博文所能接受,撇開日本利益不談,大家都是亞洲人,哪有跟著白人一起窩裏反的道理?所以他試圖說服李鴻章改變外交策略,但很顯然,老爺子壓根就不鳥這茬兒。

無奈之下,也就只好作罷了。

就在伊藤博文滯京期間,維新變法的形勢又發生了一些轉折性的變化。

9月16日,光緒帝在宮中召見了袁世凱。

此時的袁大人早已是不比當年了,自甲午從朝鮮歸來然後目睹水師沉陸軍滅,他便頓生振新之意,和康梁所不同的是,他袁項城的“新”,那是有幹貨的。

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袁世凱以一封萬言條陳呈送光緒皇帝,結合了自己在朝鮮多年帶兵經驗,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改革綱領,其內容為儲才九條、理財九條、練兵十二條、交涉四條,其中以練兵為最重——除去綱領中那十二條以西洋軍法練兵的建議之外,袁世凱還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並認為“大旨則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也就是效仿德國。

同年12月,他的建議得到了光緒帝的認同,朝廷正式頒了旨意,將籌備新式陸軍的重任交給了袁世凱,並將天津小站作為練兵的基地。

就這樣,袁世凱帶著從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募集來的兩千五百多名士兵外加原先定武軍四千七百余人,進入了小站,開始了他的練兵生涯。

這支七千余人的軍隊,就是後來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重的北洋新軍,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新式陸軍。

在練兵期間,袁世凱和維新黨人來往頻繁,不僅有給強學會捐過大把銀子,甚至還和康梁等核心把酒言歡,據說在喝到暢快之處時,這哥們兒對康先生鄭重許諾:“以後若有用得著世凱的地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維新黨裏頭大多是書生,像袁世凱這種手握重兵的人當然深受歡迎,尤其是在慈禧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總抓中央兵權的時候,他袁項城更是顯得彌足珍貴,被視為變法維新的利劍。

其實這次光緒召袁世凱前來,就是想要用一用這把劍。

雖然此時大清的維新已經搞了三個月有余,但這位年輕的皇帝仍是覺得無法放開手腳,他身邊的人,也就是康有為他們告訴他,最大的原因在於慈禧。

正因為太後的隱而不退,才使得皇上的強國大業產生了頗多掣肘。

因此康先生認為,必須拉攏一名手握兵權之人,然後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對慈禧來硬的。

當然,這話的後半句,他是不會告訴皇上的。

於是,袁世凱就來了。

光緒很高興,他先升了袁大人的官,命其為工部右侍郎,接著又說了很多鼓勵的好話,總之是希望他能為自己所用,成為君王之劍。

不過袁世凱倒是淡定得很,皇上問什麽,他答什麽,賞什麽,就謝什麽。沒有一絲一毫多余的行為和表現。

9月18日,康有為來到了日本駐華公使館,拜見了伊藤博文。

這位自比孔孟後來幹脆以康聖人自居的康先生,在見到伊藤博文後,很破天荒地謙卑無比了一番,不僅態度極為尊敬,甚至還行了弟子禮。

而伊藤博文則是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對方的恭敬,因為他很明白,康有為有求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