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一章 近代第一戰(第4/6頁)

其實毛昶熙說的無主,指的是那些未開化的少數民族,斷然沒可能說台灣島,可就因為話不是特嚴密,給副島種臣抓了個把柄。所以他才在閣議中特地發出提案,說應該盡快調集軍隊,去台灣教訓一下那些生番,順便把這“無主”的地盤給撿起來。

憑良心論,副島種臣是個好外交官,尤其是在斷章取義摳字眼這方面的造詣,堪稱一絕,只不過出兵打仗不是外交辯論,並非說打就馬上能抄家夥打的起來的,打之前要準備,打完了要善後,各種準備工作層出不窮,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計其數,所以副島種臣這話一經說出口,整個會議室就炸開了鍋,頓時反對聲不絕於耳。

首先跳出來表示堅決不能開戰的,是當時明治政府的核心,被譽為明治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他認為此時的日本維新不過六七年,雖然國家較之以往確實有了不少起色,但仍屬積貧積弱,自守尚且不足,更別說征戰海外了,這等同於找死,所以,不能打。

繼木戶孝允之後,負責經濟的大藏卿大隈重信也站了出來,這位深知柴米貴的當家人非常淡定且言簡意賅地用兩個字向副島種臣介紹了當下日本的經濟狀況:沒錢。

言下之意就是很難提供軍費。

副島種臣怒了,他拍著桌子大吼道:“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難道你們就想這樣錯失嗎?!”

反對派們立刻一齊點頭:是的,我們確實想錯失這次千載難逢的送死機會。

眼瞅著這事兒就要黃,突然就響起了一個聲音:“我認為,征戰台灣一事,也未嘗不可。國家正需要這樣的機會。”

說這話的人,是明治政府的另一核心,同時也是明治三傑的另一個人,大久保利通。

因為大久保利通的亂入,使得當時的局面一下子向副島種臣那邊傾斜了不少,只不過大家都是三傑,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這個最終決定的責任便落在了年僅21歲的明治天皇肩上。

可能是跟大久保利通的關系比較好,所以天皇最終在請求出兵台灣的折子上蓋了戳。

木戶孝允聞訊之後憤然辭職回了山口縣老家。

明治七年(1874年)四月,在西鄉隆盛的堂兄弟,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的帶領下,三千六百余名日本兵坐著幕府時代遺留下來的小軍艦開赴台灣。這是很值得我們記住的一件事兒,因為它是近代日本發動的第一次對外侵略戰爭。

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台灣省屏東縣內車城鄉射寮村)登陸,然後開始行軍,其實當時的原住民分布得非常稀散,所以這幫家夥一連走了一個多星期都沒碰到一個人影,直到18日早上,才遇見了高山族人零星的抵抗。在之後的3天裏,雙方進行了小規模軍事沖突,互有傷亡。

22日,熊本鎮台(鎮台就是陸軍)參謀長佐久間左馬太率部一百五十余人抵達石門,也就是那幾十個琉球人日本人被殺的村子,佐久間參謀長要求進村搜查兇犯,當然原住民們沒答應,於是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其中因原住民人數眾多且抵抗十分頑強,所以裝備精良的日軍一時間無法前進一步,一連好幾個小時雙方都處於一進一退的僵持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佐久間左馬太派出了精銳小部隊,攀登上了附近的峭壁,然後從上向下展開射擊,這招相當有效,很快原住民們因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故而紛紛死的死逃的逃,連當地的酋長阿魯骨父子都中彈身亡。經此一戰,台灣原住民的抵抗情緒大跌,進入6月之後,日軍分三路開進,除了小規模抵抗外,各地高山族部落基本上是望風而降,沒費多大功夫,就占領了大片的土地。

日本出兵台灣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刹那間可謂是朝野震動。大家紛紛表示這年頭真是沒了王法了,英法俄美列強來欺負欺負我們也就罷了,這日本跟咱同病相憐不算,之前還剛簽下修好條規,卻現如今居然也敢太歲頭上動土反將起來,實在是不給他點苦頭他就不知道厲害。

5月下旬,北京方面先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楨赴台,以巡閱之名主持台灣海防和對各國的外交事務,緊接著,李鴻章又調撥了淮軍十三營約三千六百人開赴台灣,準備跟日軍大幹一場。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一下子就來了個大逆轉。

雖說當時日本已經是明治維新了,可中國也已然搞了多年的洋務,更何況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真要論國力,那老大帝國還是要高出他東瀛新秀一大截,別的不說,光是各種新式武器大炮軍艦就裝備了不少,打打日本人從客觀上來講還是相當富裕的。

所以面對認真了起來的清朝,日本人一下子就感到了壓力山大。

而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