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六章 禪宗與茶道宋朝傳入日本(第4/5頁)

臨濟宗是禪宗南宗下五個主要流派裏的一個,始於中國唐代,講究的是心即是佛。

到了宋朝,臨濟宗被分出了楊岐派和黃龍派,其中榮西傳回日本的,正是黃龍派。

至於楊岐派,則是在寬元四年(公元1246年)由中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帶過去的。

再說榮西為了避免數百年前義空和尚的前車之鑒,特地跟鐮倉幕府搞好了關系,比如隔三岔五給將軍弄點熱茶解解酒什麽的,然後在幕府的支持下大力開始推廣禪宗。應該講這一招的確很有效,至少禪宗就此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鐮倉時代的日本禪宗主要分為兩個宗派——臨濟宗和曹洞宗,然後再在這兩宗之下,衍生出二十四個分流派。

臨濟宗前面提到過,而曹洞宗也是起源於中國,信奉“萬物皆虛幻”,在嘉祿二年(公元1226年)的時候由一個叫道元的入宋僧給傳入日本的。

說起來這個道元也算是傳奇人物了,自幼就有神童之稱,而且貌似天生帶有佛性,他學成曹洞宗歸國普度眾生的那一年不過26歲,因為實在是過於年輕,所以當時還成了轟動一方的大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道元其實是榮西的徒孫,他的師傅叫明全,乃榮西門下高足,本來是跟道元一起去的中國,但卻在求佛的途中一病不起,最終圓寂於湖南的景德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榮西確實是當之無愧的日本禪宗之祖。

插一句,雖然曹洞宗在如今的中國可能連聽說過的人都不多,但其大本營卻是超級有名,那便是嵩山的少林寺。

禪宗被傳入日本之後,除了理所當然地在佛教圈內流行之外,還有點讓人意外地跟茶道結合在了一起。

這事兒要從公元16世紀開始講起,那時候的日本茶道在形式上已經開始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首先,參加茶會的人不再只拘泥於貴族了,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好這一口,而且手裏有個茶碗,都能開一場茶會;其次是茶道的禮節,也不再跟以往那樣喝一口茶都要搞一套繁瑣的禮節,而是被直接簡化成了四個字:敬寂清和。

“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寂”就是凝神、摒棄欲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當時正值戰國亂世,兵荒馬亂,人人都過著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日子,難免就會發生厭世的煩躁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就能讓人靜下心來的熱茶,和教人向佛度人極樂的佛禪,因其本質其實是相同的,於是便被順理成章地湊在了一塊兒。

而隨著人們對茶道和禪宗理解的不斷加深,一個堪稱是日本茶道終極精髓的理論也被提了出來,那就是“一期一會”。

一期,就是一生;一會,就是見一次。兩個詞連起來的意思就是一輩子只碰得上一次。

放在茶道裏的意思便是你現在喝的這杯茶,這輩子都不會再有同樣的一杯;甚至是現在喝的這一口茶,這輩子也不會有重復的第二口;而現在陪你喝茶的那個人,興許這輩子就再也碰不到第二次了,於對方而言也是如此。

這種人生無常的道理,在無常的戰亂時代相當流行,同時雖然這道理表面看起來相當悲觀蒼涼,但實際上卻包含著一層更深的意思——不僅是人生,即便是在人生中經歷的每一個瞬間都不能重復。作為人類而言,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並為人生中可能僅有的一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

順便插一句,這套說法不光能放在茶道上,就算在其他方面也被廣泛地運用著,比如在賞花方面,日本人就相當推崇“今年的櫻花只有今年有”這麽一個說法。

可以說,日本茶道最終是走向了一條和中國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時因為變化實在是過於巨大以及融入了太多的自家文化,以至於時至今日,有很多人誤以為茶道乃是日本的國粹。

所以我就覺得很有必要來專門說一說茶道中所不曾變化的地方,那就是泡茶喝茶的具體過程。

不管茶道的禮儀動作是繁瑣還是簡單,也不管這碗茶是不是講究“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的本質流程卻是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先是在茶碗裏放上一勺茶粉,然後倒上熱水泡開,為了讓茶粉很均勻地溶在水裏,還要拿一個小刷子刷幾下,刷完之後,再注入些許熱水,一杯熱茶就這麽泡成了。

由於我們中國人平時喝茶一般都只是往杯子裏放點幹茶葉,然後澆上開水了事,再加上日本人在搞茶道的時候通常還要穿和服什麽的,所以每當看著他們泡茶喝茶,真會有一種“日本制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