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六章 禪宗與茶道宋朝傳入日本(第3/5頁)

但讓榮西非常困惑的是,當年27歲的自己,每當坐禪的時候,坐著坐著就會打瞌睡,但反觀那些中國的老和尚卻一個個似乎還挺精神,雖說兩三年是肯定坐不了,但坐個兩三天卻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困惑之下他便問了天台山萬年寺的住持大師,說:“你們坐禪的時候難道就不想睡覺嗎?”

住持很實誠,說:“大家都是人類,我年紀又一大把了,吃過晚飯就開始會有瞌睡,更別說坐禪了,當然會犯困。”

榮西愈發不明白了:“那坐禪的時候如果困了,您怎麽辦?”

本以為對方會說一些心想佛祖之類的話,但卻不料人家真的是個實在人:“喝茶,茶能提神。”

榮西當場就飲了一杯茶,再打坐的時候,發現精神好多了。

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茶乃合五臟、健身心的靈丹妙藥。”

文治三年(公元1187年),曾經一度歸國。已經50歲的榮西,因覺得自己的學問修為仍然遠遠不夠,所以再度西渡中國學習佛法,四年後回到了日本。這一次,他帶回了兩樣東西:茶種和禪宗。

其實茶葉在日本一直都有,早在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3年),從唐朝歸國的遣唐使永忠和尚就帶了幾麻袋茶葉回日本,並且呈交給了當時的嵯峨天皇。據說這位文藝天皇在收到這份獨特的禮物後顯得非常的高興,還專門為此做過和歌一首。

不過,當時在日本的茶葉全都屬特供產品,僅給上層貴族享用,而且還被當作了一種名貴藥材,並非是飲料。

那會兒的茶葉主治中風、糖尿病、厭食症以及腳氣病等病症,並且還附有強身健體等功效,在朝廷的王公貴族中人氣非常高。

當然,這只是茶葉,一種能幹嚼或是泡開水的食物,和茶道沒有零星半點的關系,甚至和茶這種植物也沒幾毛錢的聯系,因為永忠和尚帶回來的,只是被曬幹了的茶葉罷了。

雖然如今也有說法,認為永忠也把茶種帶了回來,並且也確實在京都一帶種植,但這即便是真的,那也不過是在極小的範圍內流行,而且也無法改變茶葉藥用的事實。

事實上日本真正開始產茶,並且成為了近代亞洲重要的茶葉產地,確實是榮西帶茶歸國之後的事情,而且在他的帶動下,熱茶這種東西也就此步入日本的民間,並且大受好評,還得到了時任鐮倉幕府的三代將軍源實朝的大力推薦。

且說在榮西第二次回國後曾經拜訪過一次源實朝,結果卻發現位於坐席之上的將軍大人不但眼神遊離,而且說話也前言不搭後語,全然一副病怏怏的模樣。

於是榮西問道:“大人,你是不是病了?”

“讓大師見笑了,我是昨天喝多了,頭疼。”源實朝雖然很不好意思,但還是說了實話。

日本人是一個天生就不怎麽會喝酒,卻偏偏特別愛喝的民族,所以宿醉對於日本男人而言,屬家常便飯,從古代到如今,從將軍到平民,都不乏受害者。

榮西聽完後便表示這麽個疼法也不是個事兒,您還是吃點什麽吧。

可當時日本醫療水平相當落後,像宿醉這種事情根本就沒有什麽醫學上的對策,只能靠人本身的能力把酒勁熬過去。所以源實朝連連擺手,說:“沒啥好吃的,就這樣吧。”

“等等。”榮西突然想起了什麽,“大人,貧僧有藥。”

這藥其實就是茶葉,因為他覺得打禪的時候累了喝茶能醒腦,那麽醉酒的話喝茶也能變得清醒,道理是相通的。

在喝下了一碗熱茶之後,源實朝確實感到清醒了很多,頭也一下子不疼了。

於是,將軍就這樣成為了飲茶愛好者,而且每次開會或者會客都會向別人推薦喝茶。

不過對於此時此刻的日本而言,茶仍然是一種比較名貴的東西,所以一般享用之前,客人為了表達對主人的尊重,而主人又想凸顯這東西的稀罕,往往會搞出一套又一套相當繁瑣的禮儀。這也就是茶道在日本的由來。

其實茶還沒說完,但得先說說禪。

跟茶一樣,早在唐朝的時候,禪宗的一些理論就被各種僧人從中國傳入了日本,比如在公元9世紀的時候,唐朝僧人義空應嵯峨天皇的老婆橘嘉智子皇後之邀,東渡日本開壇論禪,可是因為當時日本人對禪宗全然沒興趣,朝廷方面也不過是葉公好龍,所以在日本待了幾年卻毫無建樹,頓感前景渺茫的義空,灰溜溜地回了國。

之後的數百年裏,雖然陸陸續續地有兩國僧人在各類往來中將禪宗點點滴滴地傳來日本,但終究只是點點滴滴,並無系統可言。

但是榮西卻不一樣,這人之所以值得在歷史上大書一筆的原因,就是他帶回來的並非雞零狗碎的豆知識,而是一整個宗派——臨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