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戰:倭五王的對華政策(第3/10頁)

倭國使者聽完,悲傷地搖了搖頭,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話:不用了,謝謝。

第二句則是新創:陛下,您真要封賞,就封賞給我們現在的大王吧。

其實這也沒什麽問題,畢竟追封不如現賞,做人嘛,實在一點的好。

所以劉義隆很大方地表示那也行,就封倭王珍吧,封他當個倭國國王如何?

倭國使者又搖了搖頭,從懷裏摸出了一塊寫得密密麻麻的木片,照著上面讀出了讓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虎軀一震的第三句話:“請求天子陛下封我家大王為倭國王,征東大將軍,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以及慕韓六國軍事。”

以上這句話,提到了六個地名,除了倭之外,其余五個都位於朝鮮半島,而這五個地方拼起來,則是整個朝鮮半島的南部,大致等於今天的韓國地區。

換句話講,倭王珍(反正天皇)這次提出的封賞要求是:除了封自己為倭國王之外,還希望劉宋方面給予自己管轄南部朝鮮半島所有小國軍事的權力。

劉義隆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還是當年那個放下禮物便走,名都不願意留的倭國嗎?

看似一反常態,其實蓄謀已久。

日本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想要染指朝鮮半島,這對於倭國而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夢想了。

方才提到的那五個地方裏,有一個叫任那的,本是百濟的領地,抑或是下屬小藩,地理位置在百濟和新羅兩國之間,而在4世紀末的時候,倭國曾對百濟用過一次兵,百濟沒打贏,被迫把那地方割讓給了日本人。

也就是說,早在公元413年倭國和中國外交再開之前,他們就已經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只不過當時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這兩個地方都屬中華的藩國,所以日本人一下子也不敢太明目張膽,只是占了一塊任那,再加上雖說是占了地方,可那說到底不過是逞強一時的巧取豪奪,終究不是名正言順的長久之計,要想永久性占據任那並步步蠶食朝鮮,那麽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得到老大中國的許可,把朝鮮封給日本。

可問題是中國人又不傻,你日本人要真的突然間跑過去直截了當地開口說,大哥我昨天剛搶了百濟的任那,你幹脆就順水推舟,把那兒賞給我當領地得了,那下場絕對是被掃地出門。

搶東西是力氣活兒,但若是要把搶來的東西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可就是技術活兒了。

於是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在此之前的那幾十年裏,倭國人之所以光上貢品不求回饋,純粹是一種策略,目的是為了積累好感,等到好感度上升到了差不多最高點的時候,直接要一票大的。

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之所以之前幾次都不提出任何要求,那是因為在等待時機——中國變弱的時機。

從整個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自西晉被滅、東晉偏安江南以來,中國的國力便呈現出逐漸衰弱的態勢,到了南北朝更是進入了一個稍有不慎便會被北方胡人滅國的危險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於那些境外藩國的控制力度,自然也就大不如從前了,說得更坦白些,所謂“藩國”,全然已經只剩下了個紙糊的虛名。

在這種情況下,倭國提出要求把朝鮮南部諸國的各種權力賞給自己,劉宋方面縱然有心拒絕,實際上卻也是無力幹涉的,況且,如果真的義正詞嚴地一口駁回,而倭國卻依然在那裏置若罔聞地繼續掌控任那地區,甚至進一步在朝鮮擴張勢力,那到時候丟人的絕對是當大哥的中國——連當了你幾百年小弟的國家都把你說的話當放屁了,那以後你還混個什麽?

所以在做了種種考慮之後,劉義隆下了一道聖旨:封倭王珍為安東大將軍,倭國王,欽此。

至於朝鮮那邊的事,宋文帝沒說行,也沒說不行,權且裝傻,給糊弄了過去。

不過,為了表示補償之意,在這次來訪的倭國使節團裏,有十三人被分別封為了平西將軍、征虜將軍、冠軍將軍及輔國將軍等職位。

這種要求之外的封賞意思是顯而易見的:朝鮮實在是不能給你們,拿著這幾個額外贈送的將軍名號就趕緊回去,算是給老哥哥點面子吧。

只不過這種手段從來都只能當作權宜之計,終究不能長久。

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日本人又來了。

此次前來建康,第一件事是報喪,倭王珍病逝,王弟濟繼位,日本歷史上稱之為允恭天皇。

說起來這個倭王濟(允恭天皇)也算是一代明君,幹過很多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情。

他是第一個將中醫引進日本的人,據說有一年哥們兒重病,針石無效,情急之下便派人跑去新羅,學人家山賊綁了一個老中醫回來,三下五下地還真給治好了。那位神醫自然也不肯再放他回去了,便將他留在倭國,整日裏好吃好喝地供著,讓他專門給皇家治病,順便再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