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戰:倭五王的對華政策

繼一與之後,中日兩國官方外交的再度展開,是在公元413年。

話說這一年春夏交接的時候,一行來自倭國的使者,抵達了首都建康。當時的中國已經是東晉時代,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當時的皇帝是晉安帝司馬德宗。

這個司馬德宗據說是個弱智,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整不明白,堪比當年西晉時的那位問手下饑民沒飯吃為何不喝肉糜的惠帝司馬衷,所以當時東晉的政治大權基本都落在王公重臣們的手裏,朝外的許多將軍也多擁兵自重,這其中就包含了後來取代東晉自立九五的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

此次遣使而來的倭國國王一般被認為是日本的第十七代履中天皇。而中國人也給他起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名字,叫讃,史稱倭王讃。

倭王讃的父親是仁德天皇,此人乃是日本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幾乎沒人不愛他。

這主要得歸功於那本萬能的《日本書紀》,在該書中,仁德天皇幾乎被描繪成了一個集天下所有明君優點於一身的偉大君王,堪稱日本早期歷史中的紅太陽。

在仁德天皇即位之前,便發生了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且說應神天皇有好幾個兒子,其中被立為太子的並非仁德,而是王子菟道稚郞子,只是這位菟道稚郞子殿下覺得自己並沒有繼承大統的能耐和覺悟,所以便一心要把王位讓給弟弟大鷦鷯尊。

但大鷦鷯尊不肯,他堅持認為王位就是哥哥的,自己永遠是輔佐王兄的臣弟,所以堅決不能接受,於是兄弟倆便開始互相謙讓了起來——這些情節我估計八成是從中國歷史裏山寨來的,至於是哪段我不知道,或許是伯夷叔齊,或許是其他兄弟謙讓的故事,比如孔融讓梨什麽的。倒不是我寒磣人家,只因為這無憑無據而且還原度那麽高,實在是讓人不得不犯點嘀咕。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實事求是,那就是過程盡管可能是山寨的,但這結果,則多半應該是原創的。

話說在數度讓位都無果的情況下,菟道稚郞子為了讓國家能有一個更好的儲君,更美的明天,毅然決然地操起了一把刀,往自己的脖子抹了過去。

他自殺了。

這樣一來,繼承人便只能是大鷦鷯尊了。

說句實話,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確實猜中了過程,但我真的沒有猜到結局。

就這樣,大鷦鷯尊含著眼淚坐上了寶座成為了仁德天皇,他發誓要當一個明君,好讓哥哥含笑九泉。

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在成為一國之君後,仁德天皇並沒有搬進早就為他準備好的豪華宮殿裏,而是在今天大阪府地區的周邊讓人造了一間小屋,而且還是茅草屋,然後住了進去。而且,仁德天皇的穿戴打扮,也跟一般農民無異。

雖說自己勤儉,但天皇對老百姓卻非常大方。

據傳有一天,仁德吃過午飯微服私訪,發現大白天田間一個人也沒有,於是便問隨從,說農民們都去哪兒了?

隨從回報,說現在正好是飯點,大夥都在家裏準備飯呢。

仁德天皇看了看四周,琢磨了一會兒,表示不對。

為何沒有炊煙?

做飯生火必然有煙,但此時的田間卻是一望無際的高可見度,這讓天皇起了疑心。

最後經過調查,天皇才明白,原來當地的農民因為家裏窮,普遍每天都只能吃一頓飯(當時日本人一般沒有吃晚飯的習慣),所以每到午餐時刻,大家都只能以休代飯,在家幹躺著睡一會兒,以避免體力流失。

天皇知道後非常痛心,覺得自己沒能當好領導人,弄得子民連午飯都吃不上。於是當下便下發了一道聖旨,免去了這塊地方農民的三年賦稅。

除了愛民為民之外,仁德天皇搞經濟建設也是一把好手。

在以秦家人為首的渡來人集團的輔佐下,仁德天皇開始對全日本,尤其是自己執政的中心大阪地區周邊進行了規模浩大的基建工程。

首先被造起來的是一座大堤,名字叫做茨田堤,作用是根治了澱川的年年大水,同時也使周圍的大片肥沃土地能被有效利用。

接著,在秦家的幫助下,仁德天皇又在大阪豬甘津上,架起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座橋。

然後他還把大阪周圍的交通幹道整修一新,以便讓物流更加通暢。

三年後,仁德天皇登高望遠,發現三年前自己曾經宣布免稅的那塊地方,現如今已經到處都升起了裊裊的炊煙。

他高興地笑了。

綜上故事所述,仁德天皇在死後得到了一個在那幾百年來沒有一個天皇能得到的高端謚號——仁德。

但事實卻絕非如此,或許仁德天皇的政績是確有其事,他真的造過大堤,也真的造過橋修過路,可你要真跟我說他是個有仁有義、憂國愛民的住茅草屋的仁君,那我只能回你倆字: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