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戰:倭五王的對華政策(第2/10頁)

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大仙皇陵麽?就是仁德天皇的陵寢。

試想,一個願意住在茅草房裏且看到農民吃不上午飯就立馬宣布免稅的仁君,可能會動用大批民力,花上十幾年時間給自己造一座墳麽?

千萬別跟我說大仙皇陵是在天皇死後由人民群眾自發起來給他修建的,用膝蓋琢磨一下就明白了,這皇陵鐵定不會是在天皇死了之後才開始造的,不然造上十幾年那屍體早就爛得沒法要了。那玩意兒肯定得是在天皇活著的時候,由他選個地方,再由他找人監工、施工,最後盡可能地趕在他死之前完工,等他駕崩了,風風光光地擡進去,到陰間繼續當他的九五之尊。

其實這也實屬正常,中國的皇帝幾乎都是這麽幹的。

所以我覺得實在沒必要為了掩蓋什麽而去刻意彰顯仁德天皇那份未必存在的仁和德,他不過是一個公元4世紀還非常落後的島國的國王,他的所作所為必然會有他的時代局限性,我們既沒有資格去指摘責備,也無需跟著潮流一塊兒唱贊歌,只要非常淡定地還原歷史就好。

仁德天皇駕崩之後,履中天皇繼位,也就是倭王讃。

倭王讃(履中天皇)出使東晉,在見過安帝之後,獻上了貢品,便回去了。沒有人明白這幫日本人到底有什麽目的,大家只當是普通的藩國朝貢。

但這情況似乎又有些不對,因為畢竟距上次倭國來朝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不光日本人改了朝,就連中國人也早已換了代,依照漢魏的慣例,你給完貢品之後,總該討一個封賞吧?

可倭國使者卻什麽都沒要,連回賞都沒來得及拿,只告訴了晉安帝司馬德宗以及諸位大臣自己來自倭國,奉的是倭王讃的命令來建康上貢的,之後便匆匆離開,趕回倭國去了。

這還真有點雷鋒叔叔的風範。

八年後(公元421年),倭王讃再度遣使來到建康,獻上了貢品。

這會兒的中國龍椅上又換了一撥人,司馬家族的晉朝在經過東西兩代之後終於滅亡,全國進入南北朝時期,而建康,則正是南朝劉宋的首都,皇帝是宋武帝劉裕。

此次來朝,和上次一樣,倭國人依然是報過名號,放下禮品,轉身就走。

然後被劉裕給叫住了。

劉裕表示,你們倭國人在大洋彼岸,卻不辭萬裏地跑來上貢,實在是誠心可嘉,所以朕打算賞你們點東西,說吧,想要啥?

倭國人卻搖了搖頭,說我們什麽也不要,我們就是代表自家大王來送禮的,而且我們大王也特地囑咐過了,讓我們送完就走,別給人家添麻煩,也絕對不能要別人的回禮。

說完,便告辭了。

望著使者們那遠去的矮小背影,劉裕有點感動。

不光是劉裕,底下的宋國大臣們都很感動。

因為天朝歷來都見慣了周邊的那些小國每年拿著一堆不值錢的貢品跑中國來打算換取高額回賞,長此以往這幾乎成了蠻夷們的生財之道。

雖說是天朝上國財大氣粗也不在乎,可久而久之總會產生一些諸如蔑視看不起之類的負面情感。

而如今突然就來了這麽一票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的主兒,這當然會讓人眼前一亮,頓感清新,好感倍增。

再加上在拜會劉裕的時候,我估計日本人也肯定沒有少講“太伯之後”這樣的攀親台詞,所以對於當時定都吳地的南朝人而言,日本著實是一個既懂禮貌又可愛還貼心的鄰家小弟。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倭王讃再度派遣使者,向劉宋獻上了貢品。此時武帝劉裕已經不在人世,繼位的是他兒子,宋文帝劉義隆。

和前幾次一樣,倭國使者依然是放下東西便走,最多跟皇帝寒暄幾句套套近乎,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動作,壓根兒不提回賞或是求封之類的事情。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倭王讃的使者又一次來到了建康。

對此中國人已經沒什麽好多說的了,因為都習慣了,大夥如例行公事一般地接待了來使,收下了禮物,寒暄過後留著吃了一頓國宴,然後客客氣氣地目送他們出了宮門。

雖說誰也不知道倭國人到底在打什麽小九九,但至少有一點能夠得以確認,那就是日本的各類技術尤其是航海技術,在經過一百多年後,又實現了一次飛一般的跨越,不然他們實在沒可能渡海來朝得如此頻繁。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倭國使者又來了。但和上幾次明顯不同的是,這次的倭國使者穿戴非常樸素,一身白麻,臉上也充滿著悲愴之色,仿佛家裏死了人。

一問,還真是,倭王讃去世了。

此時的倭國大王,已經被換成了讃的弟弟珍,也就是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反正天皇的那個。

看著一身白喪的使者,劉義隆連忙寬慰,說人吃五谷終有一死,你們也節哀吧,別太傷心了。要不這樣,讃大王生前多次遣使朝貢,我們也沒回送給他什麽,現在既然斯人已去,幹脆就來個追封,由我們天朝大國賜他爵位謚號,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