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傳來:古墳與渡來人(第4/6頁)

其實中日韓三國的關系從來都是交融錯雜的。

說到這裏,突然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

話說在宋代,有一個叫荀凝的中國人因躲避戰亂而逃到了朝鮮半島,因為當時正值高麗顯宗時代(公元1009~1031年),“荀”字的發音在朝語中同“顯”,所以他不得不避嫌改姓為孫,叫孫凝。

他們孫家在高麗後來成了名門望族,人稱安東孫氏,出過不少位高權重之人,比如一個叫孫幹的,當過高麗將軍;還有一個子孫叫孫處訥,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時候,曾率民間義軍和日本人作戰,表現非常英勇。

只是沒想到三百年風水輪流轉,當年跟日本侵略軍打得難舍難分的孫家,其後人卻為了討生活而從韓國移居到了日本,並改姓安本。昭和三十三年(公元1957年),安本家的次子在佐賀縣出生,被父親安本憲三取名為正義。

他便是日本著名資產家、軟銀(SOFTBANK)創始人孫正義。

說回正題。由於當時日本的文化局限(沒有文字),導致很多渡來人縱然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勞,卻也只能當無名英雄,比如你無法知道把稻種帶來的中國人姓甚,也查不到幫著設計古墳的朝鮮人名誰,在說起他們的時候,只能稱其為引進稻種的中國人,造墳墓的朝鮮人,真正能留下姓氏名號的雖說不是沒有,但真的非常罕見。

所以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說法:渡來人裏頭,但凡能夠留名的,那必然是大人物,而在這些大人物之中,最最出眾的,堪稱是千百年間渡來人裏最顯眼的超級大人物的,有兩個,一個叫弓月君,一個叫王仁。

這兩位都是中國人,都有自己原來的漢姓,前者姓嬴,後者姓王。

中國姓嬴的不多,確切地說是很少,再說得精準點,那便是只此一家——秦始皇嬴政他們那一族。

事實上這位弓月君,正是秦王朝的皇家後裔。

話說那一年正值天下大亂,先有陳勝吳廣,後有項羽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皇朝秦朝就這麽被打垮了,但所幸嬴家的人沒有被殺絕,當然皇帝是肯定不能繼續做了,為了保命,大家紛紛改名換姓地逃出了首都鹹陽。

其中有一撥人為表不忘帝國大業,改姓為秦,然後一路逃到朝鮮,安居了下來,這便是弓月君的先人。

定居朝鮮之後,秦家代代都受到了當時半島統治者的重用,到了弓月君那代,他被自己所在的百濟國國王封為重臣,並派遣為使,出訪倭國。

結果不知是何緣故,弓月君見了倭王就表示,自己在百濟已然是混不下去了,一直都想著棄暗投明,只是苦於出路難找:回中國吧太不現實,畢竟自己出身成分不好,跑過去肯定要被當成打著秦皇朝旗號反攻倒算的逆賊;可去稍微遠一點的匈奴大草原吧,又實在受不了那頓頓吃羊肉的日子,想來想去,還是請倭王行行好,把自己給收留了吧。

當然,這收留肯定不是幹白工,弓月君表示,自己不是一個人,自己的身後,有數千百濟人民,他們多是百濟的技術工以及文化人,只要倭王願意收留自己,那麽這上千位高精尖人才,也能一並跟隨來倭國。

當時倭國的國王叫譽田別尊,也就是被後世稱為應神天皇的那個。

這裏有個事必須要先說明白:其實天皇是公元7、8世紀前後才出現的稱號,在此之前倭國的國王一般都稱大王,只不過後來的日本人為了體現出一種天皇家族萬世一系的光輝,所以才把另外一些大王都冠以天皇的名號。

說到“天皇”,又不得不提到一本《日本書紀》,堪稱是東洋《史記》,也是著名女王卑彌呼在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她在書中被冠以了神功皇後的名號。當然,有後必得有王,跟卑彌呼拉郎配的,是傳說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

雖說平白無故地多了一個老公還是個天皇,確實聽起來不錯,可卑彌呼在歷史上的形象是聖女而非剩女,這等於是在玷汙人。

其實《日本書紀》這本書,雖然自稱是正史,可你不能把它當正史來讀。

該書開篇第一卷,說的是兩兄妹通過直系近親通婚的方式,弄出了日本列島和日本諸神。

這在中國是絕不能放入“正史”行列的。不過這並非是說古代的日本人修史精神不嚴謹,也絕非說《日本書紀》是滿紙荒唐言的扯淡之作,事實上這本書裏大多數史料還是非常靠譜的,我們現在說的事有很多也都以這本書為依據,只不過就書本身的性質而言,《日本書紀》與其說是一本歷史書,不如說它是一本政治宣傳教材更為貼切些。

此書成書於養老四年(公元720年),修撰編寫耗時三四十年,歷經天武、持統、文武等數代天皇,而修撰此書的最大動機,是天武天皇通過發兵攻殺親侄大友王子才得到王位,雖然事成但畢竟名不正,於是為了宣揚自己正統,這才命令手下修史一部,先是把關於大友王子一切正面的事跡給抹殺了,以至於今天的你在《日本書紀》裏很難找到大友王子被冊封為太子,然後還曾經登位當過天皇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