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傳來:古墳與渡來人(第3/6頁)

總計680萬人次左右。

最後再做一個假設,那就是如果按照今天在日本工地上打工,一天工資為12000日元計算的話,那麽光是大仙陵古墳的勞務費,支出就在日元800億,折合人民幣大約60億元。

以上,便是方圓墳的基本建造步驟和所需成本,但希望你能明白,這成本僅僅是理論上的。

在實際操作中,當時的日本民工不但拿不到我們剛才說的工資,相反甚至會因為參加了這份工作而連一日三餐都難以保證,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日本還沒有用於保護下層百姓的法律,對於統治者而言,老百姓就是自己財產的一部分,有多少就用多少,能用到什麽程度就用到什麽程度,根本不用考慮對方的死活。所以老百姓跑來修墳,上頭除了提供工具和管上兩頓飯之外,就幾乎再也不給福利了,這便直接導致了很多種地出身的民工誤了自己家的耕種,等到墳修完,早就錯過了季節,沒耕種,自然就沒得吃,只能饑寒交迫地挨日子。

此外,在修建古墳的過程中,因積勞成疾而醫治無效,因工傷事故死亡,因忍受不了艱辛逃走而被監工毒打致死的勞工們,則更是不計其數了。

這就是人類歷史中的常態,但凡能被後世冠以光榮偉大之物,往往總是和人命鮮血脫離不了幹系。

不過,造古墳可不光是個力氣活,它更是一門技術活。以當時日本的生產力來看,搞這樣的大規模建築,勞動力沒問題,畢竟風調雨順了那麽些年,人口豐足,三條腿的烏鴉難找,兩條腿的壯丁可遍地都是,關鍵是技術,比如測繪、選地、工事操作等等。

而那個時代的日本,在這些精細活兒方面,還都是一片空白,試想一個連文字都還沒創立的國家,你讓他去畫工程圖量角度算面積,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那顯然得靠外援。

能夠造起這十幾萬座巨大的古墳,不光是古代日本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同時也是大批來自海外的技術人員的智慧心血。

在日語中有個詞叫“歸化人”,泛指從國外來日本定居的移民,法律意義上則特指加入日本國籍的外國人。而在歷史上,也有歸化人這一說,指的是公元4世紀到7世紀這幾百年時間裏,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成為住民的中國人和朝鮮人。

只不過“歸化”二字,因為有“歸順”“服從”“被感化”之類的意味,而當時日本純粹荒蠻之地,真要說中國人在4世紀“歸化”日本,實在有些牽強,所以後來史學界對於在那幾百年裏從中國、朝鮮跑到日本定居的人,往往會專門給予一個新的稱呼,叫“渡來人”——坐船渡海而來之人。而在今天,這個概念的時間範圍又被擴大了不少,只要是古代來到日本定居的外國人,都會被認作是渡來人。

渡來人對日本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這不是假大空,而是李菊福——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像之前曾經提到過的稻種輸入,那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功勞。

眼下討論的古墳,雖然挖泥搬石頭這種苦力都是日本人在幹,可墓地的選位,陵身的設計以及施工時候的現場指導,則都是由朝鮮人來擔任的。

有人說日本古代的老師是中國,這種觀點是不切實際的。

在古時候,尤其是三國之後隋唐之前的那段日子裏,日本人的老師其實是朝鮮人。

而中國,則是祖師爺。

知道為什麽朝鮮半島當年能有如此發達的技術水平嗎?

那是因為他們離中國近。

那年頭的中國雖然強大,但日子並不太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秦亡漢興,東漢混戰,每一次都弄得老百姓流離失所,有很多人在國內實在是混不下去了,只能帶著妻兒出國逃難,離中原地區最近也最像樣的國外地盤,是朝鮮半島,畢竟那地方也算是受過些許華夏文明的熏陶。

而在逃亡朝鮮的難民裏,當然不可能只有農民苦力,也會存在著一些知識分子或是技術人員,於是這就起到了一種文化輸出的作用,這些難民,為落後的朝鮮半島帶來了文明的曙光。

只不過那時候的朝鮮其實也不太平,地方不大國家不少,主要有三國:新羅、百濟以及高句麗。大家齊聚半島,上演小型版的《三國演義》,長期割據混戰。

就這樣很多中國移民覺得朝鮮也不太適合自己,所以再次離鄉背井,他們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而同樣的,朝鮮本國那些為躲避戰亂的人們,也是這麽坐船去日本的。

這些人給日本帶去了很多無形資產,比如更加先進的冶金技術,比如陶器的制造技術,再比如紡織技術,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東西——漢字。

沒人否認日語中所用的漢字絕大多數都是從中國傳入的,但在那個航海技術尚不發達,中日兩國尚且不能頻繁往來的時代,很多漢字以及漢文化實際上只能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