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傳來:古墳與渡來人(第2/6頁)

據統計,截止到今天,日本總共發現的古墳數量為161560座,其中兵庫縣擁有16577座,居全日本之首;鳥取縣有13094座,福岡縣有11311座,京都府有11310座。

這就證明了,上述地區都應該曾是日本中央核心政權的所在地,至少是政治重地。至於遷移的路線,想必是呈線狀地自西向東,畢竟不過是短短的一百來年,實在不太可能搞一些迂回動作,比如什麽先到京都,再到兵庫,隨後到大阪,接著到鳥取,最終再回京都。

此外,在千葉縣也發現有古墳13112座,這是個例外,它並非政治中心的象征,而是表明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日本中央政權的勢力範圍已經成功延伸至關東地區。

不過,說句不好聽但確實是實情的話:“古墳時代”之所以叫古墳時代,除了古墳是一大特色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於那個時代所留下的,唯一的能夠讓後人了解它的遺產,也基本上只有古墳了。

日本的古墳雖說數量眾多,但從外觀來看,總體上都是大同小異,主要有三種模樣:圓形墳、方形墳以及方圓墳。

圓的和方的無需多說,想不出樣兒的可以回家自己買一張燒餅和一塊豆腐幹好好觀察。關鍵要說的是方圓墳。

方圓墳也叫上圓下方墳,因為它的外形通常圓形在前部,方形在後部,並且那方也不是正方長方,而是略顯梯形,所以站在高處眺望的話,會發現這東西更像是一個鑰匙孔。

方圓墳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罕見,因為在那十多萬的墳頭裏,真正意義上的方圓墳實際上不過五六座,其他的多為下面方塊上面是個近乎圓形的多邊形。但是方圓墳的存在意義非常重要,堪稱日本古墳的代表,因為這種造起來非常復雜的陵墓裏,從來都不埋一般的死人,幾乎可以說是皇室專用。

比如據稱是天智天皇陵寢的禦廟野古墳,便是上八角下方塊的偽方圓墳;而位於大阪的大仙陵古墳,長486米,體積超過140萬立方,堪稱日本第一大古墳,那可真的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方圓墳了,裏面睡著的據說是仁德天皇,此人我們放到下一章詳細講。

面積五百多平方米的墳包在當時的日本已經算是跟造萬裏長城差不多一個級別的工程了,不光是占那麽大的一塊地就能算完的,墳外得有壕溝,墳墓的本體得用石頭一塊塊堆出來,上邊還要有裝飾,進了陵墓的大門,在墓穴裏要畫上反映天體群星的壁畫,同時還得在裏面挖上坑,放上巨大的棺材。

所以長期以來很多人都很好奇:在那個時代的那種生產力之下,造一座像大仙陵那樣的古墳,究竟得用多少人力和物力?

這個問題其實還真有人研究過,並且也真的得出了一個還算靠譜的結論,不過在說這個結論之前,我們得把背景先交代一下。

首先,造古墳是以當時的生產條件為基準的,也就是說排除一切諸如推土機爆破彈這樣的現代工具,只考慮鐵鍬木耙。

其次,那年頭日本人口不多,如果全民動員造墳墓,那恐怕只能是造完了大家一塊兒躺進去拉倒,因為沒人種地了,故而參加建造大仙陵的勞工,應該在兩千人左右,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第三,這是一個假設,因為活在今天的我們不知道那會兒日本人的作息制度怎樣,或許是每天勞作年中無休,或許也可能是做一休一,所以我們只能假設一下,假設他們的工作時間和我們一樣,一周五天,每天八個小時。

根據以上背景條件,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施工詳情。

第一步是清理墳區,除掉雜草,砍掉樹木,把地方給騰出來,這需要三個月。

接著是丈量土地,這得花去將近兩個月。

做完上述的前期準備以後,便正式開工了,其中,最外處壕溝的挖掘,需要差不多十一個月,內壕溝的挖掘工作則要四十六個月,而墓穴本體的挖掘則需花時一百零三個月上下。

挖完溝之後就要鋪地了,那會兒沒有大理石,就連青石板都沒有,古墳的主要建材是普通的天然石塊,地裏頭撿來看著大小合適模樣湊合就鋪上去了,采石、運石和鋪石這三項,總共需要花費一百九十五個月。

弄完這一切,整個工程基本上就算是差不多了,接下來,只要再把放棺材的那個地方給花上半年整修一下,這地方就能躺人了。

最後的工作是拆除工事,整平道路,這些需要九個月。

由於有的工事是可以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所以時間總數的計算方法並非是單純地把上面數字相加,只是在此不必多費口舌,還是直接說答案吧:十六年。

而在動員人數方面,以兩千人計算的話,那麽挖土需要67萬人次;運走那些被挖下來的土,則要446萬人次;裝土,要24萬人次;前期測量,清山以及排水,要43萬人次;采集石塊搬運石塊和堆積石塊這三項的人次,則在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