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近代史 第十四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第2/3頁)

時北洋方面,主持外交軍事的是李鴻章。鴻章是顧慮國力,始終不願啟釁的,所以電令在福建方面的張佩綸等,注785勿得先行開釁。我福州的海軍,遂為法所襲擊。兵艦十一艘沉其九。船政局和馬尾炮台都被毀。明年,法艦又入黃海,封鎖寧波口,破鎮海炮台。又南陷澎湖。其陸軍亦破諒山,陷鎮南關。然劉銘傳棄基隆而守淡注786西提督馮子材,亦大破法兵於鎮南關,長驅復諒山。雲南岑毓英的兵,亦擊破法兵,進逼興化。乃由英國調停。由李鴻章在天津,再與法國立約:(一)法越條約,中國悉行承認。惟中越往來,不得有礙中國威望體面,然亦不致有違此次之約。(二)畫押後六個月,派員查勘邊界。(三)中國邊界,指定兩處通商。後來界約和商約,於一八八七年成立。廣西開龍州,雲南開蒙自和蠻耗。中國貨入越南的,照海關稅則,減十分之四。越南貨入中國的,則減十分之三。

緬甸自十八世紀以來,時有內亂。當一八八二年時,法人曾與結密約,允代監禁緬甸要爭位的王族,而緬甸人許割湄公河以東屬法。明年,此約宣露。英人大驚。乃於一八八五年,乘中法多事之秋,發兵陷蒲甘。遂陷舊都阿瓦,和新都蠻得。俘其王,致諸印度。緬甸遂亡。中國和英交涉,英人說緬甸史籍,但稱饋贈中國禮物,並無入貢明文,不肯承認緬甸為中國藩屬。後來又說緬甸曾和法國立約,倘使仍立緬王,《法約》即不能廢,欲由緬甸總督派員來華。這時候,英人將實行《芝罘條約》,派員由印入藏。中國欲杜絕此事。乃於一八八六年,和英人訂立《會議緬甸條款》:(一)中國認英在緬政權。(二)每屆十年,由緬甸總督選緬人入貢。(三)彼此會勘邊界,另議通商專章。(四)而將派員入藏之事停止。注787

當英人初並緬甸時,因慮緬人不服,而中國從中援助,所以願允中國展拓邊界;並允將大金沙江,注788作為兩國公共河流。中國要求八莫,英人未允;而允另勘一地,由中國設官收稅。曾紀澤在英,和英國外部互書《節略》存案。後來中國遷延未辦。到一八九二年,薛福成再向英國提起,英國人就說《節略》在一八八六年條約之前,不肯承認。一八九四年,福成和英國訂立《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一)所謂展拓邊界者,遂僅允以北丹尼、注789科幹之地歸我。兩屬的孟連、江洪,上邦之權,仍歸中國。惟未經與英議定,不得讓給他國。注790(二)中國運貨和運礦產的船,得在大金沙江行走。稅鈔和一切事例,與英船同。(三)其出入貨品,照海口減稅十分之三,或十分之四,則和法、越之約一律。中國的邊界,向來是全不清楚的。當初和英國議界時,曾要求騰越所屬漢龍、天馬、虎踞、鐵壁四關。漢龍、天馬,本無問題。虎踞、鐵壁,照雲南省的地圖,亦均在中國界內。英人以為必不致誤,遂許照原界分劃,後來實行查勘,才知道二關久為緬占,注791英人遂不肯歸還。而漢龍、天馬,雖許歸還,漢龍又不知所在,於此約中訂明“由勘界官查勘;若勘得在英國界的,可否歸還中國,再行審量”,豈非笑柄?而此約所定之界,於北緯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以北,又未能分劃,訂明俟將來再定,遂為後來英人占據片馬的根本。

《英約》所以訂明孟連、江洪,不得割讓他國,所防的是法國。法國既並越南之後,就想侵略暹羅。暹羅在後印度半島三國中,是最能輸入西方文化的,所以未致滅亡。然靠他獨拒英、法,自然力亦不足。一八九三年,法人以湄公河東曾屬越南為口實,向暹羅要求割讓,暹羅不能拒。而中國車裏轄境,亦大半在湄公河以東,法人以劃界為請,遂於一八九五年,訂立《續議商務界務專條》、《商務專條》:(一)改蠻耗為河口,添開思茅。(二)雲南、兩廣開礦,先向法人商辦。(三)越南已成或擬設鐵路,可接至中國境內。《界務專條》,法人亦多所侵占。而其中猛烏、烏得,實在江洪界內,亦割歸法國。英人乃於其明年,與法國訂立協約,放棄江洪,定以湄公河為兩國勢力範圍界線,湄南河流域為中立之地。然後向中國提出違約割棄江洪交涉。於是一八九七年,中國再和英國訂立《中緬條約附款》。照一八九四年之約,地界又有變動。而(一)申明現存孟連、江洪之地,不得割讓。(二)駐蠻允領事,改駐騰越或順寧,並得在思茅設領。(三)雲南如修鐵路,即允與緬甸鐵路相接。(四)添開梧州、三水、江根墟。(五)許英人航行香港、廣州至三水、梧州。(六)江門、甘竹灘、肇慶、德慶,均準上下客商貨物。(七)北丹尼、科幹,均割屬英國。(八)而將查勘漢龍關一節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