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近代史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

使中國歷史大變局面的,前為鴉片戰爭,後為中日戰爭。

歡迎西學,而畏惡西教;西人挾兵力以求通商,則深閉固拒,以致危辱;到外力的壓迫深了,才幡(fān)然改圖,以求和新世界適應;這是歐人東略以後,東洋諸國所同抱的態度;而日本因緣湊合,變法維新,成功得最快,遂轉成為東方的侵掠者。

中國在明代,受倭寇之患是很深的。所以清開海禁以後,仍只準中國人去,而不準日本人來。而且對於日本,戒備之情很深。注793在一八六八年以前,實無國交之可言。這一年,日本明治天皇立,和各國訂立條約。乃於其明年,遣使到中國來請立約。這時候,中國對於外國,還有深閉固拒之心。所以總署對於日本之請,是議駁的。一八七一年,日人復遣使臣前來。總署令其另派大臣再議。其時疆臣仍有以倭寇為言,奏請拒絕的。朝命曾國藩、李鴻章籌議。二人都說不可。注794拒絕之議乃罷。由李鴻章與立《修好規條》和《通商章程》:(一)領事裁判權,彼此都有。(二)進口貨照海關稅則完納;稅則未載明的,則值百抽五;亦彼此所同。(三)內地通商,明定禁止。都和泰西各國不同。明年,日本就派人來,要想議改。鴻章說約未換而先議改,未免失信貽笑,把他拒絕。

琉球是兩屬於中日之間的。一八七一年,琉球人遭風漂至台灣,為生番所殺。一八七三年,日本小田縣民漂至,又被殺。這一年,日本副島種臣來換約。命其副使柳原前光詰問總署。總署說:“琉球亦我屬土。屬土之民相殺,與日本何預?小田人遇害,則沒有聽見。”又說:“生番是化外之民。”日本人說:“既如此,我們將自往問罪。”又爭琉球是日本屬國。彼此議不能決而罷。明年,日本派兵攻台灣。又派柳原前光到中國來,說系問罪於中國化外之地。中國聲教所及,秋毫不犯。中國派沈葆楨巡視台灣,調兵渡海。日人氣餒。其兵又遇疫。乃由英使調停,在津立專約三款:中國恤日本難民家屬銀十萬兩,償還日本修築道路房屋之費銀四十萬兩了事。一八七九年,日本竟滅琉球,以為沖繩縣。中國和他交涉,迄無結果。注795

朝鮮離中國,本較日本為近;其文化程度,實亦較日本為高。不幸歐人東略之時,適值其國黨爭積弱之際,遂致一蹶不振。當清朝同光之際,正值朝鮮國王李熙初立之時。其父昰(shì)應攝政。注796昰應的為人,頗有才氣,而智識錮蔽,持閉關主義甚堅。歐美諸國去求通商,輒遭拒絕,各國來告中國。中國輒以向不幹預朝鮮內政答之。在中國的習慣,固然如此。然和國際法屬國無外交之例,卻是相背的。日人乘此機會,一八七六年,用兵力強迫朝鮮立約通商,約文中竟訂明朝鮮為獨立自主之國。這時候,李鴻章主持中國外交,主張引進各國勢力,互相牽制。乃勸朝鮮和美、英、法、德,次第立約。約文中都申明朝鮮為中國屬邦。然和屬國無外交之例,仍屬相背。這時候,李熙已親政。其妃閔氏之族專權。昰應失職怏怏。一八八二年,朝鮮因聘日武官教練新兵,被裁的兵作亂,焚日使館,復擁昰應攝政。駐日公使黎庶昌,急電直隸總督張樹藩。樹藩立遣提督丁汝昌督兵船前往。總署又派吳長慶率兵繼往。代定其亂,執昰應以歸。注797這一次,日本亦派兵前往,而較中國兵遲到,所以於事無及。事定之後,吳長慶遂留駐朝鮮。這時候,朝鮮分為事大、獨立兩黨。在朝的事大黨,以王妃閔氏之族為中心。一八八四年,獨立黨作亂。為吳長慶所鎮定。日公使自焚其使館,說是我兵炮擊他的。明年,日本派伊藤博文來,和李鴻章在天津立約:(一)兩國均撤兵。(二)勿派員教練朝鮮兵士。(三)朝鮮有變亂事件,兩國派兵,均先行文知照;事定仍即撤回。中國和日本,對朝鮮遂立於同等地位了。注798其明年,出使英、法、德、俄大臣劉瑞芬建議,和英、美、俄諸國立約保護朝鮮。李鴻章頗贊成之,而總署持不可,其議遂罷。

一八九四年,朝鮮東學黨作亂。全羅道,求救於我。李鴻章派葉志超率兵前往。未至而亂已平。日兵亦水陸大至。屯據京城。鴻章責其如約撤兵,日本不聽。而要求中國共同改革朝鮮內政。中國亦拒絕。日使大鳥圭介,遂挾眾入朝鮮王宮。誅逐閔氏之黨。復起昰應攝政。派兵屯據朝鮮要害。李鴻章知道中國兵力,是靠不住的,不欲輕於言戰。遍告英、俄、德、法、美諸國,希望他們出來調停,而事終不就。中國租英船運兵,為日本所擊沉。中國主戰派,紛紛責備鴻章。中國乃正式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