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晚期的德國(第2/4頁)

圖4 馬林堡(Marienburg):建於1280年,1309年起成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的宅邸,1324—1335年經過了若幹次擴建。出處:Die schöne Heimat。

1200年至1300年期間,日耳曼的人口從800萬增加到了1400萬人。快速的人口增長對農民境況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義,那些占領了東部新殖民地的農民享有了很大的人身自由。不過很快,14世紀日耳曼人口就開始下降了。1348年至1350年蔓延的腺鼠疫(Bubonic Plague),或稱黑死病(Black Death),加劇了人口的減少。和英國一樣,德國的許多村莊被廢棄,耕地面積也減少了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為了躲避迫害而移民到德國的猶太人,經常在疾病蔓延的地方被當作替罪羊,他們被指控在水中下了毒,成為集體泄憤的犧牲品。許多猶太人因此移民到了東歐,猶太人使用的意第敘語(Yiddish)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中世紀晚期德語的一種。在更為古老的德國西部,勞動力的短缺帶來了農民境況的改善,因為領主們試圖留住越來越稀缺的勞動力。而在東部,因為領主們試圖從較少數量的勞動力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之前相對自由的農民們卻發現勞動力剝削的情況日益嚴重,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受限制。於是,在這些地區發展出了晚於德國西部的“第一次”農奴制的所謂“第二次農奴制”(second serfdom,又譯再版農奴制)。15世紀後半葉,人口再次增長,整個歐洲人口超過了6000萬人。16世紀初,德國人口大約是16萬人。從15世紀開始,由於土地和資源壓力的增大,尤其是在德國西南部,爆發了周期性的農民運動。

1254年,腓特烈二世的兒子康拉德四世駕崩,霍亨斯陶芬王朝絕嗣,德國政治迎來了一段空位期。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成為奧地利、施泰爾馬克(Styria,又譯詩蒂裏亞)和克拉尼斯卡(Carniola,又譯卡尼鄂拉)的統治者,並且居然將這個地位一直保持到了1918年。從1438年開始,哈布斯堡皇帝就幾乎不間斷地繼任皇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哈布斯堡初期的皇帝魯道夫(1273—1291)和他的兒子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的統治下,帝國的中央權力得到了加強。然而,在查理四世統治期間進行的憲法改革承認了帝國內部地方政治實體的建立,穩定帝國局勢長達四百年之久。1356年,查理四世(1346—1378)在紐倫堡頒布了金璽詔書(the Golden Bull),將七大諸侯封為七大選帝侯(electoral princes),並制定了皇帝選舉的相關細則。查理四世為選帝侯制度打下的基礎一直持續到了1806年。此外,令他流芳後世的還有他對其出生地布拉格的建造,包括帝國法庭、布拉格附近的城堡(比如卡爾斯泰因城堡),以及1348年建立的布拉格大學。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相比諸侯的地方權力,帝國的中央權力日益衰落。15世紀末,有兩股勢力影響著德國政治:一是帝國議會(Imperial assemblies),或稱Diets(Reichstage),由皇帝、諸侯、基督教會各領地的主教、獨立騎士以及帝國直轄城市的代表們參加,討論影響全帝國的重大問題。二是地方的領地議會(territorial assemblies),通常由諸侯與地區內較為上層的階級代表進行會談,這種合作關系後來被稱為“議會邦國”(Ständestaat)。通過這些領地議會(或稱Landtage),能夠獲得有影響力的群體的同意並提高稅收,這在當時是很重要的。市政府也基本實行寡頭政治。

到1500年,現在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版圖已經變得極其復雜,不同王朝和基督教會的各個領地縱橫交錯,帝國的直轄城市和獨立帝國騎士的城堡則零星地點綴其中。當時共有七個選帝侯公國,大約25個主要的世俗邦國、90個基督教領地、100多個伯爵領地,還有許多較小的勛爵領地和城市。正如杜·布雷(Du Boulay)所說:“中世紀晚期的德國是個碎片政治的海洋,其中漂浮著一些大塊的碎片。”這個碎片的集合體由廣闊的帝國松松地守護著。然而,皇帝所擔憂的卻不僅僅是帝國內部的統治,因為他的權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族的領地。哈布斯堡的統治涵蓋了1479年通過聯姻獲得的低地國家,並與查理五世(1519—1556年在位,1558年駕崩)統治的阿拉貢、卡斯蒂利亞(或譯卡斯提爾)、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西西裏地區)以及勃艮第都有利益相連。15世紀後期,哈布斯堡王朝的視野和政治活動不再僅限於德意志帝國,而是擴大到了整個歐洲。由此構成的不只是帝國權力的優勢,同時也是潛在的弱點。

中世紀晚期的德國在文化與精神領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中世紀盛期的騎士文學更加豐富,但和描寫城市生活的文學作品相比,仍顯得相形見絀。吟唱宮廷詩歌的詩人被數量更多的城市“民眾詩人”(master-singers)所替代,其中最著名的是16世紀的一位來自紐倫堡的鞋匠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14世紀中期,占主導的日耳曼語言轉變為了早期新高地德語。法律也開始編纂成典,早在13世紀早期的《薩克森明鏡》(Sachsenspiegel)中就記載了薩克森的習慣法;後來羅馬法復興,這樣,就在日耳曼法和英國普通法系之外形成了第三種法系。14至15世紀建成的許多大學,現在仍然是著名的學術中心,其中不僅僅包括布拉格大學,還有維也納大學(1365)、海德堡大學(1386)、萊比錫大學(1409)、蒂賓根大學(1477)和維滕貝格大學(1502)。這一時期的學術語言還是拉丁語,不過方言散文也在發展,而在由教會神職人員組成的舊知識階級之外,還出現了一個由專職官僚、律師和世俗學者所組成的新的知識階級。德國的人文主義采取的是反神職人員和反教皇的態度,並試圖在歷史背景中解讀《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