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早期及昌盛期的德國(第2/3頁)

地圖2.2 薩利安王朝時期(1024—1125)的德國版圖

然而,從早期中世紀的角度看,奧托王朝和早期薩利安王朝的國王都非常成功。亨利一世牢牢控制著教會和部落公國,並吞並了洛林(之前屬於西法蘭克王國)。936年,奧托一世即位,並在亞琛加冕為羅馬帝國的皇帝,象征著他是查理曼的繼承人。奧托一世利用教會的勢力和貴族抗衡。國王可以決定主教教區的選舉結果,教會的財產不能隨著朝代更叠而世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比起世俗的封建領主,新的主教更有可能成為國王忠實的仆人。同時,教會的財產也為國王和其隨從在各地巡視時提供了住處,畢竟國王只有親自到各處去巡視,才能弘揚並保持自身的威望。(國王出行的花費巨大,因此,年輕的貴族常常被告誡,說國王來做客絕不是件幸事。)而大主教、主教以及男修道院的院長為國王不僅提供了經濟上的,還有軍事上的支持,特別是由裝甲騎兵組成的軍隊。亨利一世和奧托一世運用宗教和戰爭來防衛和鞏固西部的邊疆,尤其是對抗馬劄爾人(Magyars)的入侵。955年,在奧格斯堡南部的萊希河(river Lech)大勝馬紮爾人後,王國的軍事命運就徹底明朗了,這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於是,邊區設立了主教教區,並皈依了西方的基督教(而非東方的拜占庭)。後來,這些地區形成了波蘭和波希米亞,成為引領歐洲文明潮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東方馬克(eastern march)”的領地,即後來的奧地利,則基本上免於馬紮爾人的侵擾,被日耳曼民族的巴伐利亞人同化了。

962年,在冒險侵入意大利,娶了先王的遺孀並自己加冕為倫巴第國王後,奧托由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德意志君主和羅馬帝國的結合在歐洲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盡管隨之而來有種種好處,但也伴隨著許多義務、緊張的局勢和矛盾沖突,就這樣,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一直持續到了1806年。由於中世紀的德意志君主必須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這就給德意志的皇帝增添了一件煩心事。為了宣揚並鞏固自己的權威,德意志皇帝不僅要不時地幹涉意大利的政治,還要在世俗和宗教的力量之間,也就是在自己和教皇之間,保持一種艱難而又脆弱的平衡。雖然史學家對此頗有爭議,但這兩個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意志君主的權力。1033—1034年,皇帝又吞並了勃艮第,至此,他統治著三個不同的王國。然而,德意志國王還是要不停地保衛邊疆,平息國內的動亂。他們不能總是待在意大利,以免當他們回來時,發現一切已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在意大利,他們的政治活動也相當繁重,並且經常失敗,極有可能使他們一病不起。983年,也就是奧托二世28歲的這一年,他得了瘧疾,死於羅馬。另一方面,在意大利進行政治活動後,所得的利益又可投入德意志。在奧托王朝的大多數時期,教皇和皇帝的關系都十分和諧。

通過教會,思想與精神生活再次復興。公元10世紀,修道院、主教教堂和大教堂的學校得以大量新建和重建。因亨利二世死時無子,1024年康拉德二世即位,薩利安王朝就此拉開了帷幕。薩利安王朝基本延續了奧托王朝時期的政策,設立了更多的主教教區[如班貝格(Bamberg)],興建了戈斯拉爾(Goslar)、馬格德堡、亞琛、雷根斯堡等宮殿,並建成了一些大教堂,如施派爾主教堂。但皇帝權力得到鞏固的假象以及教會和王權表面上的和諧開始瓦解。1050年之後,兩個世紀的轉變期結束,由此進入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中世紀盛期”。

11世紀中葉到12世紀中葉充滿了政治矛盾和宗教沖突。國王無法鉗制貴族,反抗和內戰不斷,包括1073—1075年的薩克森叛亂,1077年施瓦本公爵魯道夫被推選為“敵對國王(anti-king)”。一些青史留名的偉大王朝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薩克森的韋爾夫、巴伐利亞的維特斯爾巴赫,以及1079年被授予施瓦本公爵的霍亨斯陶芬家族(他們的名字來自於格平根附近的斯陶芬城堡)。政治動亂和內戰一直持續到了敘普林根堡洛薩公爵統治時期。在最後一位薩利安國王亨利五世(1106—1125)駕崩後,洛薩公爵於1125年即位(沒有血統繼承權)。直到新的霍亨斯陶芬(或斯陶芬)王朝時期,即1138—1254年,特別是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又譯弗裏德裏希一世)巴巴羅薩(紅胡子)統治時期(1152—1190),政治動蕩才平息下來。同時,在薩利安王朝末期的亨利四世(1056—1106)和亨利五世時期,教會和王權之間的危機成為帝國的新問題。11世紀中晚期,包括禁止神職人員娶妻、禁止買賣聖職、廢除世俗君王敘任權等的教會改革,賦予了神職人員與眾不同的特權地位。當教皇越來越自我膨脹的時候,德意志的一些大主教開始發展自己的政治和領土野心,他們曾是奧托王朝的忠實盟友。尤其是當希爾德布蘭成為格雷戈利七世教皇(1073—1085)時,教皇和皇帝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峰。1077年1月,亨利四世在卡諾莎向教皇懺悔贖罪。但在世俗君王的敘任權(即教會中重要教職的任命)上,雙方還是存在分歧。所謂的“敘任權鬥爭”的結果見於1122年締結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Concordat of Worms),它規定了亨利五世只能影響德國,但不能幹涉意大利境內的教職任命。然而,這看起來更像是教會,而不是國王的勝利。德意志的大主教們繼續發展成為除了世俗貴族以外的封建領主。教會的世俗地位得到了提高,宗教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復興。教會推行了新的禁欲令,強調虔誠禱告的生活和脫離世俗的精神,貧窮和自我懲罰的贖罪方式被奉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