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12頁)

小丹尼爾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他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妥當的。他在九個月後長出了他的第一顆牙,一歲學會了走路,小心翼翼的,顯示了他一直具有的謹慎性格。他對肮臟有天生的厭惡,他身上沒有一點農場主的東西。他的平靜像他母親。他的服裝整潔、幹凈而得體。後來他老纏著母親,待在屋裏不出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小地毯上拼命讀書,他的父親開始為他擔心。但這個孩子在學校裏非常出色,在家裏溫順,放學後在藥店幫助幹活,還在城裏賣《磐石》(Grit)和其他雜志,攢零花錢。1929年底他到了上大學的年齡,但家裏沒有充足的資金,《澤比倫記事》為他提供了資助。

他在學院生活中想要的大部分東西,都得到了;他沒有得到的東西,也沒有錯過。他加入了學生聯誼會,為《焦油腳人[注:“焦油腳人”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人的別稱。——譯者注]日報》(Daily Tar Heel)撰稿。他一直想當《焦油腳人日報》的編輯,但在進入該報後不久,他因為蔑視一位高級編輯而被解雇。到他重新恢復職員身份之時,他又與這位編輯的工作發生了矛盾。他曾經是校園文學雜志《卡羅來納》(The Carolina)的編輯,依靠兄弟會的政治機器,並戰勝了一位獨立候選人的吵吵嚷嚷的異議,他當選為學生會的副主席。這位候選人曾對每一個人說:“我不介意你是不是投我的票,但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投克利夫頓·丹尼爾的票!”

丹尼爾其實可以得到主席候選人的提名,但他謝絕了,因為他有這樣一種觀念——他後來承認“有點兒自以為是”——他是一個報人,他認為新聞界人士應該堅持客觀立場,站在政黨政治之外,決不能不可救藥地奉獻於任何一種事業或任何一個人。這種立場是幾乎所有記者都具有的,但要付出代價——這種超然態度使他們失去了通過介入其中產生的更深刻的體驗,而他們有時僅僅變成了見多識廣卻無動於衷的隱秘探子。他們像看待碼頭工人罷工一樣漠然地看待死亡和災難。他們認為他們公布別人弱點的權利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從沒有親自提供證據。當然,如果記者和一種事業或一個偉大人物一致起來,他們可以成為衛道士或宣傳家、名人的走狗。克利夫頓·丹尼爾知道有些記者會是這樣的,但他決不會這樣。他一直是過於小心謹慎,對他想要的東西過於自信,他或許得益於一種自然的冷漠態度,甚至也許缺乏激情。如果他在職業或個人生活上做出妥協的話,也沒有多少人會知道的,不會有任何醜聞,他會很好地掩蓋他的足跡。

丹尼爾1933年從北卡羅來納大學畢業後,先是為城裏的一家小報工作了一年,後來加入了《羅利新聞與觀察家》(Raleigh News and Observer)。1934年到1937年間,他采訪過政治和犯罪方面的事務,承擔過各種各樣的任務,會見了許多有趣的人,其中有凱瑟琳·康奈爾,這是他采訪的第一個著名女演員,還有托馬斯·沃爾夫[注: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美國小說家,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劇本寫作碩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任教。沃爾夫創作於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國文化的變化及多樣性。代表作有《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網與石》《你不能再回家》等。],他的小說《天使望故鄉》幾年前剛剛出版。1941年,丹尼爾離開了《羅利》,開始為美聯社工作。他曾經在1937年來到紐約找工作,但幾乎遭到了所有日報的拒絕,包括《紐約時報》。有家報紙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就是《世界電訊》(Telegram),由於提供的薪水只有每周35美元,比他在《羅利》

的工作還少十美元,他沒有接受。

他在《紐約時報》大樓裏的求職會面是短暫的。他拜訪了新聞編輯部,但沒有進去看看他有一天會占據的主編辦公室,他也沒有見到埃德溫·詹姆斯本人。他見到了詹姆斯的一個下屬,一個叫作布魯斯·雷的城市夜班編輯,一個有自制力的小個子。雷在20年代曾是第一流的犯罪問題方面的記者,現在渴望成為詹姆斯的接班人,不管詹姆斯是否嫌惡他。確切的理由並不清楚,但容易理解,因為詹姆斯是一個驕傲自大的小個子男人,他最不希望身邊也有一個驕傲自大的小個子男人。雷本來有可能得到副主編的高位,但後來,由於卡特利奇進入總部成為詹姆斯的助手,雷便被派到關島去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太平洋前線的報道。當丹尼爾接任卡特利奇當主編時,雷仍在《紐約時報》一個更低的編輯位置上,隨著時間而變得老成。即便他還記得1937年沒有雇用丹尼爾的話,他也不願意提它,丹尼爾也不願意,但丹尼爾的確記得。那只是一次例行常規的會見,是通常的機構裏的過場,是禮貌和無確定承諾的適度混合,這使得丹尼爾在遭拒絕時並不真的感到失望。作為卡羅來納州的一個記者,丹尼爾對《紐約時報》非常在意,但沒有被它嚇倒。他父親在澤比倫的藥品雜貨店不銷售《紐約時報》,而且現在也沒有。丹尼爾承認被《紐約時報》雇用是件榮耀和重要的事情,但他並沒有把它看成是他特別想工作的地方。當時他知道最優秀的記者,要麽是在晚報工作,要麽是為《先驅論壇報》(Herald Tribune)工作,比如H.艾倫·史密斯和約瑟夫·米切爾,後者是北卡羅來納大學1929年的畢業生,是《紐約客》的大記者。《紐約時報》一直有許多優秀的記者,但幾乎沒有什麽優秀的作家。唯一例外的是邁耶·伯格。伯格1932年對芝加哥的阿爾·卡彭[注:阿爾·卡彭(Al Capone,1899—1947),綽號“疤面”,美國知名罪犯,是芝加哥犯罪集團的老大,拉斯韋加斯的創始人之一。他的罪行不但時至今日仍常被提及,更被搬上過銀幕,例如奧斯卡獲獎電影《鐵面無私》,影星羅伯特·德尼羅在其中飾演卡彭。]逃稅案審判的報道很快確立了他的名氣。伯格在1937年退出了《紐約時報》,去了《紐約客》,但他一年後又回來了。他發現自己在面臨持久的壓力和緊迫的發稿截止期限時,反而能把工作做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