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12頁)

瑪格麗特·杜魯門也是一個小鎮姑娘,她和丹尼爾在出身和舉止上要比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更相像。像丹尼爾一樣,瑪格麗特也是家裏的獨生子女,兩個人都得到了他們父母的過分關愛和指導,相信社會的價值觀,很少自我懷疑。他們是在一個固定的社會裏有點古板的環境裏長大的。他們意識到了他們的家庭比他們的大多數鄰居更優越。他們的父親都是小商店老板,對於生活和黑人問題有許多地方的觀念。老丹尼爾一度積極從事政治,兩次擔任澤比倫的市長,在20年代初使這個城市有了自來水,後來又用電燈取代了煤油燈。哈裏·杜魯門有一次對他說:“哎,你做的就像我做的——你只是待在你的小城鎮裏幫助窮人,我起來了,和那些有錢的雜種們混在一起。”

瑪格麗特11歲時,她的父親、一個密蘇裏的新當選的國會議員,開始每年的上半年都帶他的家人去華盛頓。但這種體驗,像她在白宮最後的幾年和她的演藝生涯一樣,並沒有使她清除掉她的地方品味。隨著她的年齡增長,她的觀點逐漸定型,她對故鄉的忠誠更加公開。她雖然搬到了紐約,卻不為紐約所打動。她像一個長期的旅行者一樣居住在紐約。她很快看出了紐約的粗俗和紐約人的笨拙。她對東部人服裝上鑲著的復雜的閃閃發光的裝飾物沒有什麽好印象。在她結婚和她的孩子們出生後,她很少邀請社交人士到她家裏,而她丈夫卻一直認為這些人很有趣。一些人對此懷有怨恨,他們散布不友好的故事,如瑪格麗特沒有盡到妻子的責任,家裏主要是丹尼爾做飯,但瑪格麗特繼續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並且以禮貌的方式保護她的隱私。她有點兒猶豫地去參加卡波特[注: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5),美國小說家、劇作家,早期作品發展了美國南方哥特小說傳統,主要作品有紀實小說《冷血》《兇殺》,電影《打垮魔鬼》等。——譯者注]的化裝舞會;毫不猶豫地去參加紐約歡迎英國公主瑪格麗特的晚餐舞會,但遺憾的是沒有參加貝內特·瑟夫[注:貝內特·瑟夫(Bennett Cerf,1898—1971),美國出版家,蘭登書屋創始人之一。著有自傳體回憶錄《我與蘭登書屋》等作品。]為弗蘭克·辛納屈[注:弗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1915—1998),美國著名歌手及奧斯卡最佳男演員,被公認為20世紀最優秀的美國流行男歌手。]舉行的晚會,要不然丹尼爾夫婦就會一起出現在這個重要場合了。盡管瑪格麗特·杜魯門有成套的設計的非常好的服裝,但她以簡樸的方式處理了它們。像她的父親一樣,她是直率的和固執己見的;與丈夫不同的是,她又是開放的和隨便的。但在最近幾年,在她的影響下,加上丹尼爾自己的成就,導致丹尼爾顯得更隨意一些。

然而,丹尼爾仍然是一個拘泥於禮節的人,仍然著迷於那些有特權和富有的人——《紐約時報》現在對社會新聞無所不包的報道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但他也更自在地對待他本人和他的過去。偶爾在情緒高漲時,他甚至稱自己是一個“鄉村小夥子”。實際上他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鄉村小夥子。如果不是他的父親,一個自傲的人清理了從卡羅來納州的鄉村煙草通向遠方更茂盛的土地的道路,我們很難說他會成為什麽樣子。

老埃爾伯特·克利夫頓·丹尼爾,現在80歲了。他的面部特征,特別是他的眼睛和他的兒子極其相像,但他灰色的波浪式的頭發和他的衣著卻不怎麽保守。他有時出現在他的藥品雜貨店,下身穿一條傳統的灰條紋的睡褲,上身穿一件棕色的雙排紐扣的夾克,裏面是藍條紋的襯衫和白色的圓點花紋的蝴蝶領結,還戴著一頂棕色帽子,穿著黑皮鞋,拿著一根棕色的拐杖。所有這一切,在他身上看起來很和諧。他被看作這個城鎮最傑出的活著的裏程碑。他是澤比倫第一個有電話的人,幾乎每一個人都為此感到自豪,但也有一些人,很少人,發現他有點傲慢,他也許把這個特點傳給了他的兒子。除了他在政治上的冒險之外,他還曾短期投資並持有瓦庫電影院。他一度推銷帶有他自己商標的肝藥丸和一種止瀉藥。在他大約18歲時,由於闌尾炎的發作,他躲開了他的父親的、他的祖父的以及丹尼爾家族所有其他人艱難的農場生活——他們是上一個世紀從英格蘭乘船遷移來的,定居在了南方地區。他的病使他碰到了一個來自羅利的年輕醫生,這個醫生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又鼓勵他從事賣藥生意。1905年,他從祖父紮卡賴亞·G.丹尼爾——一個沒有受過教育,但勤奮的煙草農場主,有時趕著他的馬車到弗吉尼亞州兜售他的產品——那裏借了一些錢,從一位醫生朋友那裏得到出售醫藥“許可證”,老克利夫頓·丹尼爾投資建了他的第一個藥品雜貨店。他在醫生朋友的允許下研制他的配藥,直到1911年,他完成了在格林斯堡學校的培訓。有一天在藥品雜貨店,他看到埃爾娃·瓊斯小姐和其他姑娘坐在櫃台邊喝著蘇打水。她是一個煙草貨棧主的女兒,曾在羅利的初級大學上學,非常漂亮。他很快向她求愛,在當年12月,在鄰縣她祖母的房子裏,他們結了婚,到裏士滿和巴爾的摩度了蜜月,在第二年9月他們的兒子出生了,這就是《紐約時報》未來的主編小埃爾伯特·克利夫頓·丹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