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秦始皇奠定兩千年專制基礎

封建終結,專制開啟

如果冥冥之中真有一尊萬能的神在俯視地球,他會發現,自公元前770年以來一直戰亂紛紛的中國大地,現在終於平靜了。

秦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王朝。

這個王朝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在它出現之前,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但是嚴格地說,那只是以夏、商、周三個國家命名的歷史時代。

好比說,古希臘時期的歐洲,誰都明白,希臘只是歐洲的一小部分。

夏、商、周也一樣。周朝統治的全盛時期,諸侯國遍布黃河流域,甚至江南也有它的子民,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是,周天子真正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有王畿那一小塊地區。其余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名義上是周天子的臣民,實際上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那個時候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種古代聯邦。當然,我們的祖先對這種政治體制有自己的說法,叫作“分封建國”,簡稱“封建”。

這種封建制度,和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極其相似,是金字塔形的層層分封,或者說是權力的層層分包。

天子受命於天,獲得統治的合法性。但是天子的真實力量,不足以統治如此廣闊的土地,於是將權力下放給諸侯,讓他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國家。諸侯的統治,又依賴於以宗法為紐帶的家族,於是卿大夫的勢力得到保障。卿大夫則豢養著自己的家丁和護衛,也就是所謂的士。

不難想象,高居金字塔頂端的天子,號稱天下共主,在權力的層層傳遞過程中,他的影響力被減損了。他的聲音傳達不到邊遠的地區,即便在王畿附近的諸侯國中,他也只能對著幾個諸侯發號施令,不能滲透到金字塔的基層。

當王室足夠強大的時候,天子與諸侯之間尚能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平衡。前者裝作很寬宏,後者裝作很恭順,從而相安無事。

當王室衰落的時候,諸侯們便不再將天子放在眼裏,各行其是。各諸侯國內,卿大夫勢力也在增長,每個國家都會出現一些強大的家族,他們左右政局,互相攻伐,也沒把諸侯放在眼裏。諸侯欺負天子,卿大夫欺負諸侯,這就是春秋時期典型的政治生態。

從春秋進入到戰國,表面上最大的變化,當然是諸侯國減少了,這是兼並戰爭的結果。同時還有兩個變化,比表面的變化影響更重,意義更深遠。

第一,周天子已經不再重要,甚至連表面上的號召力都不存在了;

第二,各大諸侯國,也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都建立了牢固的中央集權。換而言之,卿大夫的勢力已經不能像以往一樣左右政局,只能屈從於國君的絕對統治。

如果拿中國和西方相比,戰國七雄的權力結構,已經接近於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或者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王權被放大了。

而秦國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從秦孝公年代開始,用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文治武功,終於將天下囊為己有。秦王嬴政,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統治者,這也是前無古人的。

秦始皇:史上第一個皇帝

前無古人的統治者,自然要有前無古人的稱謂。

據《史記》記載,嬴政統一天下後,將群臣召集起來開會,回顧了他“興兵誅暴亂”的輝煌歷史,然後問大夥:“像寡人這樣一個渺小的人物,倚仗著祖宗的保佑,居然能夠讓六國都服輸認罪,平定天下。如果不變更名號,不足以體現我們的功勛,無法讓後世知道我們的成就。你們都好好想想,我該采用一個什麽樣的名號?”

當時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人都說:“傳說中的五帝,統治的地區不過方圓千裏。千裏之外的地區,都是蠻荒之地,根本管不著。如今您興義兵,討逆賊,號令天下,無所不從,這是前所未有,連五帝都不能比的。我們和一些博士商量,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為尊貴。因此我們大膽建議,您應該稱為‘泰皇’,您的命令稱為‘制’和‘詔’,您也別再自稱寡人,而是自稱為‘朕’。”

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地位在五帝之上。其中泰皇即人皇。泰皇是不是最尊貴,有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皇”比“帝”更為尊貴,更具有神性,比“天子”更具有自信。

至於“朕”,本來是“我”的意思,不論尊卑,都可自稱為朕。經李斯們這樣一框定,從此變成了國君專屬的自稱,而且一傳就是兩千年,直至清末。

嬴政是個標新立異的人,對於泰皇這個稱謂,總覺得有點不妥。他思考再三,決定采三皇五帝之長,給自己上了一個“皇帝”的稱號,其余的便采納了李斯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