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下歸秦

亂世貴族:戰國四公子

本書前面介紹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子”,與後世的公子有較大的區別。後世的公子,是對富貴人家子弟的統稱,宰相的兒子可以稱為公子,縣令的兒子可以稱為公子,地主商人的兒子可以稱為公子,甚至平民百姓家的兒子,如果考上了個秀才,也有可能被叫作公子。但是在春秋時期,諸侯統稱為公,諸侯之子才能叫作公子。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公子這一稱謂卻沿用下來,其實也就是王子了。

有意思的是,鼎鼎大名的戰國四公子中,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都是貨真價實的公子,唯獨楚國的春申君,不但不是公子,甚至連公室子弟都不是。

《史記》是這樣記載的:“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

後人據此推測,春申君當為春秋時期楚國所滅之黃國後裔,通過遊說受到楚頃襄王重用,與楚王的熊氏家族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

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戰國四公子都是王室顯貴,春申君不可能例外。《韓非子》曾有這樣的記載:“楚莊王之弟春申君……”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與春申君有數百年之隔,當為楚頃襄王之誤。這樣的話,春申君很有可能就是楚頃襄王的弟弟,現代學者錢穆也傾向於支持這種觀點。

拋開門第之見不談,歷史上的春申君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在戰國亂世即將結束之際,他又充當了什麽樣的角色?事情還要從楚頃襄王年代說起。

春申君黃歇

黃歇最初受到楚頃襄王重用,是因為能說會道,於是被派到秦國去當大使。

當時正值華陽之戰後,秦昭王任用白起打敗了韓、魏兩國,準備順勢南下進攻楚國。黃歇為了阻止秦國出兵,便給秦昭王上了一書。他說:“天下強國,莫過於秦、楚。今天聽說大王要進攻楚國,就好比兩虎相爭,結果只能是讓那些圍觀的阿貓阿狗得到好處。依我之見,您還不如跟楚國親善友好。

“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現在秦國的地盤已經貫通東西,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秦國這樣強大。您即位以來,東征西討,武功赫赫。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天下震驚,從此韓、魏兩國俯首稱臣。您又組織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打得齊王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東方各國曾經幾次聯合起來,企圖對抗您的虎威,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您的豐功偉績,可謂是前無古人。但我還是要提醒您,如果您能夠適可而止,放棄攻取之心而廣施仁政,使得秦國永絕後患,那您在歷史上的地位,即便是三皇五帝也不能相比;如果您繼續倚仗著武力強大,想乘著剛剛打敗魏國的威風,用武力消滅天下各國,恐怕會有後患。

“當初智伯進攻趙氏,認為志在必得,絕對沒有料到他會失敗;夫差進攻齊國,以為可以稱霸中原,也沒有想到越國會抄他的後路,導致吳國滅亡。這兩個人,不是沒有建立過大功,而是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視了即將到來的危險。現在您和他們一樣,只看到進攻楚國的好處,卻忘了打敗楚國只會使得韓國、魏國有機可乘。我私下為您考慮,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詩經》上說,‘不能派兵到千裏之外去作戰。’由此可見,楚國,應該是您拉攏的對象;而鄰國,才是您打擊的目標。現在您放棄韓、魏而進攻楚國,難道不是很奇怪嗎?韓、魏兩國的人民,前仆後繼地死於對秦戰爭,已經快有十代了。他們的本土被秦軍占領,宗廟被秦軍毀壞,戰士被秦軍剖腹、斬首,屍橫遍野,慘不忍睹。他們對秦國的仇恨,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對這樣的國家,您只能徹底將他們消滅,否則終將成為秦國的大患。

“而且,就算您一定要攻打楚國,您打算從哪條路上出兵呢?是向韓國和魏國借道嗎?如果是那樣,秦軍可就危險了,很有可能一去不復返。您如果不向他們借道,那就必須進攻隨水南岸。而隨水南岸到處都是不毛之地,您即便占領了那裏,也是一無所獲,沒有任何價值。

“您一旦發兵攻楚,三晉和齊國就會相機而動。到那時,楚國和秦國打得難分難解,魏國乘機奪取原來宋國的土地,齊國乘機奪取泗水流域,這些都是四通八達的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也就是說,您費了老鼻子勁打楚國,好處都讓人家得了。

“您擁有這麽廣闊的土地,這麽眾多的人口,又有這麽強大的兵力,如果作出進攻楚國的決定,不僅白白得罪了楚國,又推遲了韓、魏兩國向您歸降的時間,這不是失策嗎?所以我建議您還是跟楚國搞好關系,聯合起來對付韓國,韓國馬上就會束手無策。然後您派十萬大軍進駐新鄭,魏國只好俯首稱臣。那時候,整個天下都已被您控制,燕國、趙國不能和齊國、楚國聯系。您甚至不用出兵,只要派人恐嚇一下,他們就會乖乖地向您屈服。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您所希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