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下歸秦(第4/7頁)

朱英沒有再說什麽,偷偷地離開了楚國。

這次談話之後,過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了。春申君得到消息,未加防備,穿上孝衣前往王宮。剛進王宮的大門,就被李園埋伏的死士圍上來殺死,並且將他的人頭割下來,扔到了臭水溝裏。

李園又派人殺死了春申君全家,然後立太子熊悍為國君,也就是楚幽王。

無獨有偶的是,這一年正好是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九年,嫪毐也在秦國作亂,事敗後被殺,相國呂不韋因此失勢撤職。李園之於春申君,其實就相當於嫪毐之於呂不韋。司馬遷寫到這一段歷史,不無感嘆地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不聽朱英的話,結果反被李園所殺,難道不是自取滅亡嗎?”

王翦滅楚

春申君死後,楚國的國勢便每況愈下。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其時年少無子,王位由其弟負當繼承。

如果負當真是楚考烈王之子的話,楚國的王位便傳回了熊家,這恐怕又是春申君始料不及的。

同年,魏景閔王去世,太子魏假即位。

公元前226年,韓國舊都新鄭發生反秦叛亂,被秦軍鎮壓。韓國末代君王韓安受到牽連,被嬴政下令處死。

同年,秦國派王賁攻楚,取十余城。

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包圍大梁。大梁守軍堅決抗戰,王賁引黃河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城墻壞,魏假出城投降,魏國宣告滅亡。秦軍繼續東進,一直攻到歷下(今山東省濟南),並在原來魏國的東部地區設立了碭郡。

這樣一來,山東六國中,韓先滅亡,趙國苟存於代地,燕國退守遼東,現在魏國又被消滅,碩果僅存的就只有楚國和齊國了。

秦國把主攻方向放到了楚國。

這些年來,秦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位名叫李信的年輕將領脫穎而出,成為嬴政的愛將。

據唐人推測,李信乃是老子的後人,自老子的兒子李宗開始,家族中多有從軍者,可以說是軍人世家。李信本人驍勇善戰,曾經帶領數千人馬孤軍深入,追擊燕王喜至遼東,在衍水(今遼寧省境內,現稱太子河)大敗燕軍,迫使燕王喜殺太子丹求和。

進攻楚國之前,嬴政召開了一次禦前軍事會議,他首先問李信:“寡人想一舉消滅楚國,你看需要多少人馬?”

李信張嘴就答:“二十萬人足矣!”

二十萬人,在春秋時期乃至戰國前期,那是相當可觀的部隊數量。但是自戰國中期以來,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一次戰役中,單方動用四五十萬軍隊的戰例屢見不鮮,二十萬人委實不算大數。嬴政聽了,既佩服李信的勇氣,又有點不放心,於是問老將王翦:“寡人想聽聽您的意見。”

王翦摸了摸花白胡須,緩緩說道:“老臣以為,沒有六十萬人是不行的。”

這個數把嬴政嚇了一跳。當時秦國全部的武裝力量加起來,也不過百萬之眾,還要防守秦國本土和這些年新占領的河南河北廣大地區,拿出三四十萬人攻楚已經是他心裏的底線,沒想到王翦獅子大開口,一下子跟他要六十萬。

嬴政沉吟了片刻,笑道:“王將軍大概是年紀大了,辦事也太謹慎了,還是李將軍勇敢,這次攻楚的重任,就交給李將軍吧!”

王翦說:“全憑大王裁決。”

過了幾天,王翦便打了一封辭職報告,自稱有病,請求回老家頻陽去休養。

嬴政知道王翦這是心裏不舒服,也就順水推舟,批準了他的辭職。同時派李信為大將,蒙恬為副將,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

李信果然勇猛,將二十萬大軍又分為兩路。自己率領一路,進攻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令蒙恬率領另一路,進攻寢丘(今河南省沈丘)。秦軍氣勢如虹,兩路人馬都擊潰了楚軍的抵抗,順利攻克城池。

勝利來得如此之容易,李信斷定楚軍已無鬥志,繼續分兵掠地。他命蒙恬進攻城父,自己則率軍進攻鄢郢,又連續幾次打敗楚軍,掃平了鄢郢之地。

然後,李信揮師西進,準備到城父去與蒙恬會師。

李信忽略了一件事,楚國地大物博,雄踞南方數百年,鄢郢地區更是楚國的統治中心,群眾基礎非常好。他表面上掃平了楚軍的抵抗,卻沒有消滅楚軍的有生力量。

事實上,楚軍在將軍項燕的率領下,早已經化整為零,隱藏在偏僻的山區。等到李信大軍離去,項燕便悄悄收攏部隊,利用楚人對地形的熟知,尾隨其後,一口氣追了三天三夜。

趁著李信沒有防備,項燕突然發動夜襲。數十萬楚軍將十萬秦軍團團圍住,很快突破了秦軍的防禦,連續攻破兩座大營,殺死了秦軍七名都尉。

李信倒也臨危不亂,指揮殘余的秦軍拼死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逃回了秦國。